閨蜜的龍鳳胎子女正在上小學二年級,昨天下午老師去家里家訪了。從老師反映的情況來看,兩個孩子拖拉磨蹭是主旋律,上課喜歡開小差、搞小動作也是家常便飯。老師家訪離開后,閨蜜就開始給我倒苦水。
這已經不是她第一次向我吐槽心中的崩潰了。寒假里,她突然給我發了一張她們家墻壁的照片,除了被兩個孩子畫得亂七八糟以外,墻壁上的那幾個大洞顯得格外引人注目。
她苦笑著說:「終于知道我們家這兩姐弟為什麼寫作業拖拉了,我今天才發現墻壁都被他們戳出了好幾個大洞。平日里有物品擋著,我還沒注意,簡直都把我驚呆了。」
說實話,看到那張照片真的讓人忍俊不禁,但笑一笑之后其實也特別理解閨蜜的無助。她的兩個孩子成績在班級屬于中下水平,作業常年都是全班做完了,這兩個孩子也沒寫完。對于她們家這種情況,我認為就是習慣沒有養成所導致的。
是的,一二年級分數不是最重要的,但學習習慣一定是重頭戲。以下幾個習慣養好了,甚至比考100分更值得——
(1)坐得住的習慣。
幼兒園時,孩子們大多是圍坐在一個圓桌邊上課,搞搞小動作或者偶爾站起來亂跑,也不會得到老師非常嚴肅地批評,更別說懲罰了。回到家,家長一直覺得孩子還小,所以對孩子的所有行為幾乎都是無限包容。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孩子進入小學后坐不住就成了常事。
如果說小學中高年級老師為學生成績無限頭疼,那麼小學一二年級老師往往就會因為學生坐不住的習慣而崩潰。
鄰居家的小孩兒就是如此,因為疫情的關系,孩子上學期讀一年級上冊,總共也就只在學校上了一個月的課程。但孩子卻把坐不住發揮到了極致!老師在課堂上上課,她會突然跑出教室玩耍。哪怕看見姐姐班上的老師正在講題,她也毫不客氣,沖進去就要找姐姐陪她玩。
如果連坐得住都滿足不了的孩子,又何談成績?
那麼如何培養孩子坐得住的習慣呢?靜坐依然是最好的辦法。對于完全坐不住的孩子,我們剛開始可以以5分鐘為一個時間節點,要求孩子以最標準的姿勢靜坐。比如,每天放學后可以練習三次,每次中途有一個休息放松的 機會。漸漸地把時間提高到10分鐘、15分鐘等等。
(2)注意力集中的習慣。
我給閨蜜說過無數次,她們家的問題算是一個無解的問題。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孩子們的外婆過分喜歡嘮叨了。年近80的老人,習慣了一張嘴巴都擱置在孩子身上,不管孩子在做什麼,她都控制不住自己的嘴巴和手。
孩子在專心的錄制閱讀打卡,外婆湊近看一看也沒什麼,關鍵是她會嘴上念叨:「你又在干嘛,還不快點做作業。」孩子被打斷后,不得已又重新錄制。上網課也一樣,孩子起床晚了,早餐就等第一節課下了再吃又有什麼關系,但是老人總是害怕早餐冷了,會端到孩子面前,嘮叨孩子必須馬上吃完。孩子做任何一件事,外婆都要發表看法,不停地嘮叨已經讓兩個年僅7歲的孩子無比反感了。
舉這個例子,我就是想要告訴大家其實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根本原因,是家庭沒有給孩子營造一個安靜的學習環境。
想一想,當孩子正在專心閱讀的時候,你是否打斷孩子問些無足輕重的問題?當孩子正在寫作業的時候,你是不是會問孩子餓不餓、渴不渴?當孩子正在玩玩具的時候,你是不是會突然打斷孩子?
注意力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這需要我們給孩子提供一個安靜環境的同時,也管住自己的言行,盡量不去打擾孩子。
(3)認真聆聽且進行復述的習慣。
進入小學后,孩子對知識的學習開始進入一個系統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僅需要向大腦輸入知識,在課堂答題或者課后做題的時候,也需要一個知識輸出的過程。
很多家長會發現,當自己給孩子講完一個題目,問孩子聽懂了沒有,孩子往往會回答聽懂了。但是等到下一次遇到同樣類型的題目時孩子依然會出錯,這就讓家長非常焦灼了。
那麼,對于這種情況應該如何處理呢?
首先,我們要確保我們在給孩子講話或者講題的過程中,孩子的思緒是在線的,是在認真聆聽家長說話的。比如,我們可以要求孩子看著家長的眼睛,或者告訴孩子「等我講完了,你需要給我復述一遍。」
其次,家長不要認為你講完了或者孩子說聽懂了就完事兒了。我們必須要去訓練孩子復述的能力。比如:在講完一個思考題后,我們要鼓勵孩子給家長講一遍。第一遍講得不夠清晰,那就再來第二遍。一旦復述的習慣養成了,你會發現孩子回家甚至會佯裝成老師的模樣給父母上課。這其實就是知識輸入后再進行準確輸出的最好印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