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牆」被發現,離地球約150億光年,宇宙理論要被改寫?

网瘾少女 2022/03/06 檢舉 我要評論

宇宙的年齡大約有140億年,它起源于一場大爆炸。理論上, 宇宙的直徑應該在140億光年,可實際上,我們並不知道宇宙的邊界在哪裡,因此只能根據目前的資料計算出 宇宙的大致直徑在960億光年。這說明宇宙在不斷地膨脹

可是有一支來自義大利的天文團隊宣佈,他們在 距離地球150億光年的地方發現了「宇宙牆」。這個消息引起了大家的討論,畢竟人們無數次幻想宇宙的邊界,但現在卻告訴我們, 「宇宙牆」距離我們才150億光年,這的確有點顛覆我們的傳統認知,難道大眾眼中的宇宙理論將要被改寫了?想要搞清楚宇宙牆,就得從宇宙的誕生說起。

宇宙誕生

現在普遍認同的一種學說是 大爆炸宇宙論,即宇宙起源于 大約140億年前的一次爆炸。在這場爆炸發生之前,沒有 時間空間這樣的概念,只有一個 體積無限小密度無限大奇點

爆炸剛發生的時候, 溫度超過1032度,這個溫度足以驅動宇宙開始膨脹。由于爆炸產生的能量是如此巨大,一切活動發生的時間短到極限。 爆炸最開始產生的是各種粒子,如 電子光子等,由于此時的混亂,它們之間還沒有找到合適的匹配模式。直到爆炸發生後的第10秒, 整個宇宙冷卻到30億度,這個時候, 電子、質子還有 中子,找到了一個適合成團出道的模式—— 原子結構

就這樣,宇宙最早的原子誕生了, 它就是氫原子。隨後氫原子進行了 宇宙中的第一次核聚變,生成了穩定的氦原子。這兩種原子是宇宙中數量最多的,它們形成了最早的分子,成為了最早的氣體, 為之後恒星的誕生打下了基礎大爆炸之後30萬年,溫度降到了3000度,星雲開始形成,恒星系逐漸出現。整個宇宙開始有了最初的形態。 這場大爆炸發生大約100億年後,我們所在的太陽系才形成。

按照理論上講,宇宙是有邊界的,因為從奇點出發,就像吹氣球一樣。 可是宇宙在爆炸之後開始了膨脹,根據人類目前的觀測資料來看,宇宙的直徑已經到達了960億光年。裡面的星體數量已經超過了 1000億顆,它們之間的引力會束縛宇宙膨脹。然而根據觀察得知,宇宙的膨脹至今都沒有停止過。也就是說, 宇宙中存在一個力,它克服了巨大的萬有引力,讓整個宇宙始終有一股膨脹力。

宇宙泡泡

宇宙作為一個膨脹的巨大時空,自然不可能維持均勻的速度膨脹,就像吹氣球,最開始吹得快,膨脹速度快;而後吹得慢,膨脹速度減緩。于是有人提出了 暴漲宇宙論,就是在大爆炸發生的很短時間內, 宇宙的膨脹速度非常快,體積也呈幾何數增長。這個初期就是宇宙暴漲,在這個過程中,宇宙中會產生很多泡泡。

天文學家假設, 宇宙暴漲的時候就像煮粥,當到達一定的極限後,粥會沸騰,這個時候裡面就會起泡泡,因為泡泡的密度比粥小,最後會浮到表面破裂。 宇宙泡泡與之同理,當暴漲到一定程度後,一些恒星會噴射出大量的氣體,包裹自身以及周圍的星系,形成一個個泡泡。這些宇宙泡泡估計有80億光年及其以上的直徑。也就是說, 我們所在的太陽系,其實也是處在這樣的泡泡中間。

那麼這些泡泡肯定是有邊界的,想要從這個泡泡到那個泡泡必定要穿過一個界限。 這個泡泡壁很有可能就是宇宙中的一道牆,阻礙物質穿越。

宇宙牆

大家猜測, 我們的太陽系處在一個宇宙泡之中,這個泡的直徑很大,達到了150億光年,宇宙牆就是泡泡壁。但來自義大利的發現者發現者卻說,他們所謂的宇宙牆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阻礙,而是一個空曠的區間,稱之為 宇宙空洞

宇宙中有很多「 」,比如吞噬一切連光都逃不開的 黑洞連接兩個空間,可以實現自由穿梭的 蟲洞;既然有什麼都吞的黑洞, 那麼自然也會有什麼都往外推的白洞(僅停留在假說)。 宇宙空洞,是什麼洞呢?

原來在宇宙中,並不是每個角落都塞滿了星體,它的分佈極其不均勻, 各星體之間通過萬有引力來維持自己的某些運動。萬有引力與星體的質量有關,一些小的星體會因為引力被拉到一定的區域,這就勢必導致宇宙中有些空間,沒有任何星體, 因為都被引力巨大的其他星體吸引走了。這些空蕩蕩的區域就是 宇宙空洞

這支義大利的天文團隊之所以認為 宇宙空洞會是一個牆,是因為空洞與黑洞共同存在的。 太陽系所在的銀河系,中心就有一個銀心黑洞,對于它來說,任何靠近它的物種都會被吞噬掉, 這就自然導致了黑洞周圍沒有物質,是空的

如果有物質靠近,那麼就會被黑洞吞沒,所以想要穿越這個空洞, 勢必就會遇上黑洞。那麼這個穿越的物體,能逃過黑洞嗎?自然是不可能的,因此團隊們才認為, 這個空間看似沒有任何星體,但是卻永遠無法有物質達到

所謂的宇宙牆,不是什麼宇宙的邊界, 只不過是一個空無星體的區域,因為穿越它很困難,有未知的風險,因此這個義大利天文團隊為此命名「宇宙牆」。而他們關于宇宙牆的論文發表在 《新科學》雜誌上,這是一本完全沒有權威認證的雜誌,宇宙牆這一理論也並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定義,目前就是各大天文學者們在上面「混戰」。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