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澄從小就是爺爺奶奶帶大的,爺爺奶奶尤其寵愛他,不讓他做這,不讓他做那。江澄在爺爺奶奶的「教育」下,儼然成了個十足的「小懶豬」,什麼也不會做,于他而言,就連疊被子也是一件難事。前段時間,江澄爸媽從城里到鄉下看望江澄,看到兒子一副笨手笨腳的樣子后,江澄的爸爸很是生氣。
他「下令」讓江澄努力學習生活技能,學習做家務。聽到這江澄一百個不情愿,江澄的爺爺奶奶也不怎麼同意這項主張。可江澄的爸爸卻認為,讓江澄學做家務,可以讓他變得更「聰明」。
誠然,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都會溺愛孩子,但這也在無意間也讓孩子喪失了許多生活技能。那麼說到底,江澄爸爸的那句「愛做家務的孩子更聰明,」究竟有沒有道理呢?、
為什麼愛做家務的孩子容易變得更聰明?
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哈佛大學曾經做過一項研究,最終表明,愛做家務的孩子和不愛做家務的孩子,未來的就業率之比為15:1。而且通過對比可知,愛做家務的孩子比不愛做家務的孩子的成績要優秀的多。
想象一下,當孩子由不會做家務到會做家務,當孩子從懵懂無知到熟知家務活,在這個過程中,他收獲了很多,也成長了很多,也因此有了一種成就感。時間長了,孩子就會逐漸提升自己的自信心,帶著這份自信心去學習,孩子也能夠有更大的勇氣去戰勝學習路上的困難和挫折。
會更有責任心
其實,嘗試著讓孩子做家務,也能夠讓孩子擁有更強的責任心。孩子學會做家務,學會通過做各種工作來讓這個家庭變得更美好時,他就會深刻的感受到自己身上的擔子和這個家庭對自己寄予的希望。他越對這個家庭付出,他感受到的責任卻越明晰,相應的,他也能夠帶著這份責任去做其他的事,包括學習。
容易讓孩子在做事前條理性清晰
孩子學會做家務,這并不意味著只提高了他的生活技能,相應的,也提高了他做事的層次感和條理感。孩子做家務之前必定要對該做什麼,怎麼做,先做哪個有一個大致的規劃。時間久了,他就會帶著這種規劃去做事,不管做什麼,他都會提前設置一個規定計劃。
等到這個思想模型逐漸形成后,他也會帶著這個概念去學習,在學習之前,他也會懂得列計劃、列綱領。久而久之,他的學習目的就逐漸清晰起來了,到那時成績又怎能不有所提高呢?
雖說做家務可以讓孩子變得更聰明,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仍然沒有「料」到這一點。他們堅決不讓孩子做家務,為什麼會這樣呢?
為什麼有些家長不愛讓孩子做家務呢?究竟是出于何心理?
太過溺愛孩子
正如前文中的江澄爺爺奶奶那樣,他們太過溺愛自己的孩子,不舍得讓孩子吃苦,因此才不讓孩子做家務。其實這種想法很常見,家長作為教養孩子的一代,在自己吃了眾多苦后,他們總不愿讓孩子吃苦,不愿讓孩子走自己的老路,這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經常這樣,習慣成自然,這份愛便會變成「殺」死孩子自制力的「利器」。到那個時候,這又能給孩子帶來多少好處呢?
怕孩子搞砸
前段時間,小小的老師給小小布置了個任務,那便是要他回家給爸爸媽媽做一頓飯。可是當他踏進廚房的那一刻時,爸爸媽媽就立馬沖了出來,讓小小趕緊放下手里的活計。小小也很是納悶,爸爸媽媽則解釋道,「你現在還小,根本不會弄這些,反而會把廚房弄得一團糟,還是我們來吧!」
除了溺愛以外,很多家長還有這樣一種想法:他們不是不想讓孩子做家務,只是因為孩子還小,他們怕讓孩子做家務時,家里被孩子搞得一團糟。到時候,收拾不是打罵也不是,最后弄的雞飛狗跳。與其這樣,還不如自己收拾。但其實,孩子終要長大,一味的避免發生問題,問題還是會如約而至。
總想等孩子長大以后再讓其做家務
還有一些家長其想法就更特殊了,他們既不是溺愛孩子,也不是怕孩子把事情搞砸,而是希望孩子在一個特定的年齡學做家務,那就是——長大以后。「長大以后」是個什麼概念呢?具體又是在哪個年齡段呢?這些家長們也不好說,只是他們一直認為,眼下不是合適的時機。
但其實,沒有什麼合適不合適,只有什麼愿意不愿意一說,只有讓孩子及早適應這個社會,及早掌握生活技能,才能讓他更「聰明」,更有責任和擔當。
在了解完這些家長的錯誤心理后,我們明白了一個道理,那就是:只有讓孩子及早的去做家務,才能讓他變得更聰明。那麼,家長又該如何引導孩子呢?
家長在平時應該如何巧妙的讓孩子學做家務呢?
1.和孩子一起做
剛一開始,家長冷不丁的讓孩子做家務,孩子必然會有些不適應,甚至會產生畏懼心理。做家長的,應該積極的和孩子一起做。例如,一起掃地,一起擦桌子等等,通過一起做,既避免了孩子對家務的畏懼,同時又讓孩子親身的感受這個過程,而且父母孩子一起做,還能避免孩子接觸危險事物,讓孩子更安全的去做家務。
2.采用獎勵機制
如果可以的話,家長也可以采用獎勵機制。例如,孩子學會掃地了,家長可以獎勵他買一本書,孩子學會刷碗了,家長可以獎勵孩子聽一次音樂會等等。通過這種獎勵方法讓孩子體會到勞動的快樂,在這一來二去里,他既不覺得做家務辛苦,同樣還能習得其他「知識」,例如閱讀和感受音樂的能力等等,如此便是一舉兩得,家長為何不嘗試一下呢?
3.先從最基本的做起
讓孩子學做家務,家長不要一股腦的交代給孩子很多任務,這樣容易讓孩子喘不過氣來,也很容易讓孩子打退堂鼓。
所以家長應該讓孩子先從最基本的做起,這樣一來,鍛煉了孩子的耐性。當然在做的時候,家長也可以給孩子提供鼓勵和幫助,畢竟孩子從不會做到會做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家長的積極引導也是不可或缺的。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出于特殊原因總不希望孩子做家務,以為這樣可以規避風險,也能讓孩子更「健康」的長大。可殊不知,這樣的「健康」真的是真正的「健康」嗎?只有讓孩子學會做家務,提高自理能力,擔負起應有的責任,才能讓他以更充沛的狀態面對這個世界,進而銳意向前。 那麼,您的孩子會做家務嗎?您平時又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呢?歡迎在屏幕下方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