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看過這樣一句話 「我們花了一輩子的時間等待父母給我們道歉,他們花一輩子的時間等我們說謝謝,而我們都得不到想要的。」
在中國式家庭中,父母和孩子似乎總是處于無法對等的關系中。如果孩子做錯了事,父母會緊追不舍,不依不饒地要求孩子道歉,認錯,反思,改正。
如果父母做錯了事呢?
有一位網友講了一段自己的真實經歷。
有一次和親戚們一起去KTV唱歌,他唱了一首自己練了很久的歌,萬萬沒想到,唱完后媽媽竟然大聲評價:「唱得真難聽」,當所有人都幸災樂禍地看著自己時,他覺得尷尬極了。
后來,他發現,每次自己唱歌,媽媽都會嘲諷自己 「你退步得太厲害了」、「聲音就像小孩一樣又尖又細」......
從此,他再也不愿意開口唱歌了。
很多年后,媽媽問他「為什麼現在不愿意唱歌了。」他將媽媽當年的嘲諷說出來后,媽媽立刻否認「我沒做過那種事,肯定沒有。」 后來她又給自己打圓場:「我當時也不過是開個玩笑,你何必當真。」 。
明明被父母冒犯,卻被父母否認,甚至認為你的計較是不懂事的表現,即使道歉,也是心口不一,極其敷衍。
這樣的父母不是個例,在現實生活中,當父母犯錯,我們經常會用5種道歉敷衍孩子,看似在向孩子認錯,其實傷害孩子更深。
刻意回避型
全世界的父母和孩子和解時,最喜歡用的一個好方法就是「吃飯了」!
這類父母總是喜歡回避親子關系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大度的「大人不記小人過」,將剛剛發生的爭執拋之腦后,自認為給了孩子一個台階下。
看似這件事兒就此翻篇,實際上問題只是被暫時隱藏,越逃避,越讓孩子感到心寒,問題終將積少成多,遲早有一天會爆發出來。
推卸責任型
「是的,我剛才是罵你了,那還不是因為你有錯在先。」
我之所以打你,是因為你做錯了;我之所以罵你,是因為你不聽話。
總之, 父母永遠沒有錯,即使父母錯了,也是孩子逼的。這類父母不斷推卸責任,將所有的問題都推到了孩子身上。
孩子會感到非常委屈,不公平,因此會對父母產生怨恨,和父母關系越來越疏遠。
道德綁架型
「我還不是為你好!」
這種道歉最容易讓孩子啞口無言, 仿佛自己如果再多說一句就是不知好歹。
這類父母 最擅長的就是道德綁架,「我都是為了你」,如果孩子不領情,就是不懂事。
父母的一句「為你好」,就像一個無形的枷鎖,牢牢地套在孩子的脖子上,對孩子任意擺布。讓孩子有苦說不出,只能默默承受。
咄咄逼人型
「你還想怎麼樣!」
這類 父母非常強勢,他們永遠不會承認自己的錯,認為父母的權利高于一切,哪怕真的是自己錯了,也絕不承認,反而會反過來指責孩子不體貼,得理不饒人。
被父母壓制孩子一旦反抗后果不堪設想。他們要麼被壓制住,變得逆來順受,委曲求全;要麼會變得和父母一樣,蠻不講理,咄咄逼人。
抱怨指責
「就這麼點兒事,你至于嗎?」
這類父母 很擅長將問題轉移,明明自己做錯了,還指責孩子小題大做,仿佛都是因為孩子太矯情,才搞的大家不開心,一切都和自己無關。
對于父母來說,給孩子道歉,已經是自己最大的讓步,自己已經是非常民主開明的家長了。卻沒有意識到, 道歉的方式不對實際上傷害孩子更深。
表面上看父母在主動低頭 ,實際上是在給孩子造成強大的心理壓力。讓孩子錯誤地將問題歸因到自己身上,認為自己真的如父母說得一樣不懂事,不聽話,太敏感,過于矯情。
為什麼道歉這件小事,在父母身上就變得這麼難?
在中國家庭中,父母和孩子幾乎是無法實現平等對等的。 在父母的認知中,孩子從來不是獨立的個體,而是我們的附屬品。
對于附屬品,我們可以任意控制,打之罵之,孩子只有受著的份兒,如果反抗就是「不孝」。所以,在我們的家庭中,和孩子道歉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即使父母道歉,大多數都是內心抗拒,非常抵觸,認為自己的面子丟了。
其次,如果和孩子道歉,就意味著父母做錯了,那麼父母的權威何在?
所以我們在道歉中往往采取「給一個甜棗,打一巴掌」的正常,表面看是服軟,實際上依舊是在借此機會敲打孩子,希望他不要不知好歹。
網上有人提出過一個問題 「你的父母會和你道歉嗎?」下面的留言讓人心寒
「我爸媽永遠覺得自己是對的。」
「我媽道歉就是喊我吃飯,我爸道歉就是給我打錢。」
美國一項調查表明:孩子會將父母的道歉,視作父母對自己愛的表達。如果父母做錯了事遲遲不道歉,孩子會認為父母不愛自己。
心理學研究表明, 父母的正確道歉可以增強孩子的自我反省、承擔責任和人際交往的能力;減少孩子的偏執、受害者立場和責備傾向;幫助孩子學會正確的沖突處理模式。
對孩子說一句「對不起」并不難,當孩子聽到這句話,他得到的信息不是「爸爸媽媽無能」,而是「爸爸媽媽真的很愛你」!
1、放下身段
在親子關系中,我們要有威的一面,也要有平和的一面。在給孩子道歉的時候,切不可高高在上,一副「施舍」的態度。
父母給孩子道歉并不是羞恥的事情,相反父母的道歉可以提高孩子對父母的尊重,認為父母是有擔當的人,是能真正理解自己的人。
2、學會承認我錯了
父母不是完人,也有犯錯的時候,千萬不要覺得道歉就是丟了面子。
我們敢于承認自己的錯誤,也是在給孩子做一個優秀的榜樣,讓孩子成為一個敢于承擔,有責任心的人。
道歉帶給孩子的不僅僅是一句簡單的「對不起」,還飽含著父母對孩子的理解和尊重。
《父母的語言》一書里寫道:「父母的社會經濟地位并不能影響孩子未來的好壞,父母與孩子交談中使用的語言才是最關鍵的影響因素。
一個愿意向孩子道歉的家庭,養出的必然是情緒穩定,內心平和,內心強大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