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脾氣 其實是孩子的求救信號!阻止孩子發脾氣才有害

Wendy媽 2022/07/21 檢舉 我要評論

孩子愛發脾氣,是內在情緒在作怪。

通過引導孩子進行情緒管理,可以讓孩子更好的感知和掌控情緒變化,拒絕做情緒的奴隸。

你一定不陌生這樣的場景,前一秒孩子還興高采烈,樂滋滋玩著玩具,下一秒不知發生什麼,他突然情緒大變,大吼大叫起來。

跟他進道理也不聽,小臉立即憋得通紅,胡亂發脾氣,上手摔東西、打人;

甚至哇一聲哭了出來,干脆賴在地上撒潑打滾哭鬧不休,怎麼勸都沒用。

這種高分貝、亂哄哄的場面,相信是無數父母的噩夢,充斥著苦惱、無奈和焦躁。

害怕不管孩子會慣壞他,擔心他小小年紀情緒過分暴躁,只能用更強勢的方式壓制。

可結果反倒弄巧成拙,孩子沒有變好而是變得更糟糕,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發脾氣

其實是孩子的求救信號

年幼的孩子一發脾氣,不少父母習慣用控制、制止,甚至怒吼來壓住他的怒火,強迫他按自己的要求來。

卻不料,孩子的情緒得不到合理宣泄,只會用更失控的方式來反抗。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兒子玩了一天沒午睡,晚上10點多突然說要玩積木。

怕他得不到休息影響第二天上學,我就沒同意。

他一聽不高興了,開始大叫大嚷,還動手想打人。

我也怒了,就拍了幾下桌子想震懾他。

最后,以兒子的嚎啕大哭,和我的一肚子氣結束了這場戰爭。

但事后,看著孩子睡覺時臉上掛著的淚痕,嘴里不停嘟囔著「我的國王城堡還沒搭好」,那一刻我又后悔不已,不斷自責:

兒子根本不是故意和我鬧脾氣,他只是單純想玩而已。

心理學家早就說過,孩子發脾氣,通常是因為需求沒有被滿足。他說不出來,只能靠簡單粗暴的行為來表示。

而他爆發的情緒、甩的臉色、亂扔一通的東西,都在提示父母:

我控制不了自己,請幫幫我!

孩子的脾氣,就是他的語言。

只不過父母常常忽略,忘記他不過是個孩子,看不到他背后的求救信號而已。

發脾氣無害

阻止孩子發脾氣才有害

心理治療師菲利帕·佩里說:

「孩子發脾氣時,如果你回嘴吼他或粗暴地對他,反而會導致情況變惡。

你那樣回應,等于是在懲罰孩子展現感受。」

兒童心理學更指出, 孩子的壞情緒都是有原因的,父母覺得「動不動」「突然間」,只不過是沒有真正走進孩子心里的托詞而已。

如果和孩子硬碰硬,強力鎮壓孩子的情緒,大機率會落得雙輸的局面。

對孩子而言,他哭鬧、和父母對著干是為了引起父母的關注和理解。

如果尋求幫助的唯一渠道不被接納,只會加重他的無助感,讓他更覺得委屈,甚至絕望。

因此日本著名心理學家河合隼雄曾給父母們一個提醒:

喜歡「陽光、純樸、活潑的好孩子」的大人,特別忌諱孩子發怒、悲傷。

他們逼著孩子隨時隨地都得陽光燦爛,卻沒想過:

孩子要成長,哭也很重要,發火也很重要。

只有好好地體會人該有的所有感情,才能成為一個情感豐富的人。

不管孩子是笑,是哭,是鬧,都是他最真實的情緒反應。

唯有父母平和地接納、正確地引導,幫助他識別并處理自己的情緒,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教孩子認識情緒

——「為什麼我會有這樣的情緒?」

心理學家對人的大腦進行過研究,發現大腦的左半球是學術腦,掌控語言、邏輯思維等功能;

大腦的右半球是藝術腦,掌控情緒、直覺感受等功能。

幼年期孩子的大腦,右半球起主導作用,這決定了孩子很難堅持理性思考,無法掌控情緒。

一旦負面情緒來臨,他只會更加驚恐、慌張,根本不知道發生什麼事情,自己經歷著什麼。

曾經問過兒子,問他為什麼亂摔東西,什麼事情讓他生氣。

只見他一臉茫然,嘴里擠出幾個字「我沒生氣啊」。

孩子的認知水平有限,不一定能理解生氣是什麼,自己為什麼會有如此糟糕的感受。

因此教他識別自己的情緒,是做好情緒管理的第一步。

幫助孩子認可、接納情緒

——「我有這些情緒很正常!」

前幾天去商場,看到一個4歲大的小男孩耍性子想買玩具,被媽媽拒絕后崩潰大哭。

因為不想大庭廣眾之下任由著他,媽媽不斷炮轟:

「哭什麼哭,生氣就只會哭,多丟人啊。」

當時聽到這句話,想起自己以前對兒子也是這種態度。

很多時候,兒子不過是想通過哭鬧、發脾氣來表達被拒絕后的沮喪和憤怒。

卻被父母指責說他任性、無理取鬧,甚至被迫接收 「我生氣是不對的,是丟人的,我不該生氣」的信息。

結果兒子不僅沒有越變越好,反而越來越糟。

心理專家林文采老師說過:

「父母需要明確的是,情緒沒有對和錯,不分好和壞,它只是孩子的自然反應。

父母要做的,就是最簡單地接納孩子的情緒,告訴孩子:‘孩子,我聽到了,你很生氣’……

當父母用語言或者擁抱等方式來表達,就會看到,這是最容易讓孩子平靜的方式。」

要記住,一個被接納的孩子,能學會接納自己,慢慢學會如何管理情緒。

教孩子管理情緒

——「我可以這樣面對情緒」

心理學教授約翰·戈特曼這樣提醒父母:

優秀的教養方式還需要情緒上的指導。

只是保持理性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引導他識別、接納和認可,是遠遠不夠的。

想啟發孩子思考、解決問題,更重要的一點是, 教他如何在充滿負面情緒時學會調節和轉變。

育兒專家大J曾分享和女兒小D一起閱讀繪本 《我的感受系列:我很難過》時的互動。

在讀到繪本中關于排解難過情緒的方法時,她會帶女兒一起討論:還有什麼方法可以面對難過?

結合自己和孩子的情況,她告訴女兒:可以跟媽媽說「抱抱」,可以親一下,也可以直接躺在媽媽的腿上。

教孩子管理情緒,是引導孩子把握表達情緒的分寸,不受負面情緒的驅動,成為情緒的主人。

孩子爆發強烈的負面情緒后,先安撫他冷靜下來,接納他的感受,還要再給他「說」的機會,指導他找到合適自己的管理情緒的方法。

正確的情緒引導,在于父母的反應和態度。

只有讓孩子清楚意識到,生氣、憤怒、難過、悲傷,和快樂一樣也是重要的情緒,孩子才有勇氣直面它。

只有告訴孩子,情緒本身無好壞,重要是如何接受、排解,孩子才有更多的學習和成長。

想要讓孩子成為情商高、受別人歡迎的人,請從關注情緒開始。

覺察孩子的情緒波動,撫慰、引導孩子平復情緒,并教他如何管理好情緒。

這將會是把孩子推向更高的人生巔峰,享受更美好的生活的關鍵。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