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老張跟我抱怨,說女兒自從上了高中,就從貼心小棉襖,變成了白眼狼,回家次數少了不說,就連跟他說話也變得很不耐煩,真的是女大不中留。
看著老張苦惱的樣子,我深有感觸。
因為我們經常會聽到諸如此類的感慨和抱怨: 孩子一大就不跟爸媽親了。
更甚者有很多家庭,隨著孩子的長大,親子關系變得越來越冷淡。
面對這些問題,大家更多的是把原因歸結為: 孩子長大了。
但事實上,根據研究表明,孩子與父母關系的親疏,并不在于年齡,也不在于孩子的性別, 而是跟父母的教育方式有莫大的關系。
這一點在「父親」這個角色上,更是體現的淋漓盡致。
而那些長大后還會「黏爸爸」的孩子,大多是因為在他們的成長階段,爸爸做對了以下三件事情。
01.0—6歲的耐心陪伴,給足安全感
網上曾有這樣一個話題:
如果你還記得6歲以前的事情,你記憶中父親的形象是怎樣的?
下面有一個高贊的回答是這樣說的:
回家葛優躺、手機重度依賴者、做飯小白、孩子哭鬧自動屏蔽專家……
簡短的一句話,卻能暴露出父親這個角色,很多時候在家庭和孩子身上所出現「陪伴缺失」的現實情況。
而與之相反的是我之前看過的一個紀錄片。
其中一個上大學的女孩,無論在任何時候,跟自己的父親都保持著非常親昵的親子關系,父女倆每天都會通電話,來分享自己生活中的故事和經歷。
當主持人問道:是怎樣保持父親和自己之間這種親昵的關系時,這個女孩沒有正面回答,而是分享了從媽媽那里聽到的一個小故事。
她說,自己三歲的時候,有一次爸爸去出差,結果走的第二天,她就生病了,當時無論媽媽和奶奶怎麼照顧,就是不見好。
結果出于擔心孩子,爸爸急急忙忙就趕了回來,結果第二天自己就活蹦亂跳的。後來在她的成長過程中,還出現過幾次這種狀況,每次就像是東方玄學一樣,好像她爸爸有什麼超能力。
到采訪的最后,這個女孩說出了非常觸動大家的一句話,她說:
我的爸爸在陪伴我的這件事情上,從未缺席,這或許是到現在我仍然非常黏我爸的原因所在。
其實,從兒童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說,0—6歲的正是構建孩子安全感最關鍵的時期,也是建設孩子完整人格的時段。
著名的心理學家約翰鮑爾就曾提出一個著名的理論,也就是「依戀理論」,指的是孩子在0—6歲時和父母之間在互動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特殊的情感聯結和紐帶。
如果爸爸能夠在這個時期,給與孩子更多的耐心陪伴、擁抱和互動,就能夠形成與孩子之間穩固的依戀關系。
所以那些長大后還黏爸爸的孩子,往往是在0—6歲的安全感建立階段時,父親就為以后的依戀關系打好了基礎。
02.6—12歲接納孩子,給他認同感
有一位爸爸求助教育學家,說10歲的兒子,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有什麼事都不愿意告訴他。
結果教育學家聽完這位父親的描述后,就問他: 你是不是經常會否定孩子?
聽完教育學家的話,這位父親恍然大悟。
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學習上,他似乎從來很少去正面認可孩子。
比如說,孩子考了99分,已經是很高的分數了,但換來的是他的指責:怎麼這麼不細心,明明可以考滿分的。
等到孩子真的考了滿分,他又在一旁說:別驕傲, 這次考得好不算什麼,次次考的好才是真本事。
在這個爸爸的世界里,似乎孩子考的好與不好,根本不是重點,重點是他更多的采取了質問、指責和否定的教育方式。
而在這種情況下,孩子遇到什麼事情,都不愿意跟他分享也不足為怪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類的教育模式,在不少家長眼里,這樣的「打擊式教育」,能夠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不足,繼續努力。
實際上,這種方式,并不是說對所有孩子都有效果,更多的是對孩子以及親子關系的一種傷害。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做「無關回應」, 指的是得到的回應與自己的期待無法接軌。
當孩子做了家務,當孩子考了高分,滿心希望家長能夠表揚自己的時候,你卻給孩子澆了一盆涼水,試問,孩子還怎麼跟父母去坦誠相待呢?
這一點,在很多父親身上表現的更加淋漓盡致。
一直以來,男性不夠溫柔細膩的行事風格,往往會重創孩子的上進心和積極性,所以處于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建議每一個爸爸,都能夠及時給孩子一定的鼓勵和贊揚。
因為, 你給他們的認同感越多,他們越喜歡在你面前打開心扉,也就越信任你。
01.12歲以后給足孩子空間,給他尊重感
在網上看到過一個視訊,是一對父子吵架,畫面極度混亂。
當時,父親喝了酒,因為男孩頂撞了爸爸,爸爸憤怒之下,竟然把孩子臥室里所有的模型給砸了。
面的一片狼藉,男孩哭的撕心裂肺。
其實,這個父親是因為孩子頂撞他而發怒嗎?實際上可能并不是,他或許只是為自己在孩子那里無法獲得的掌控感感到憤怒,才有了這一幕。
正如心理學研究所揭示的那樣:很多父母,在看著孩子越來越大的過程中,會為自己無法掌控孩子,而感到無奈和氣憤。
從而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變成了高高在上的權威的宣導者,如果孩子不按照自己的指示去學習,去生活,那麼就會被列為不孝,不聽話,從而要麼跟孩子講道理,要麼跟動用權威,逼孩子就范。
但試問,我們嘴里的道理,真的是百分百正確的嗎?
此外,孩子并不是我們的后傳,孩子也不需要按照我們為他規劃的人生去走,他們應該有自己選擇人生的權利。
但現實狀況是,當父母意識到孩子逐漸脫離了他們的掌控時,就會采取各種辦法,來扭轉這種情況,從而就會爆發出更多的親子危機。
在這一點上,父親由于自身的權威性, 往往對孩子的施壓就更多,親子關系也就越來越疏離。
而有些孩子之所以長大后還比較黏自己的爸爸,是因為在青春期時,他們的父親給足了他們想要的空間,以及長大后該有的尊重。
試想想,如果父母一直以高姿態對待孩子,以權威約束孩子,那麼你們之間締結的聯系,就不是親情,不是愛了,而是一種被動的束縛,其結果只能把孩子越推越遠。
所以,有人就列舉了孩子處于青春期時,父母應該具備「三顆心」。
其一,就是不要太關心,其二,不要太有好奇心,其三,不要太熱心。
其實,孩子終將會選擇自己的人生去展翅高飛,而他們之所以還愿意飛一飛就回家,是因為這個家,能讓他感覺到安心和愛。
所以,作為一個父親,如果能夠給與孩子這些安全感和陪伴,那麼孩子不但能夠跟父母有很好的親子關系,更重要的是,他的人生也將是一片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