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會走路后,估計很多家長都會有一種解放雙臂的輕松感。然而,感覺歸感覺,現實卻是孩子還在一個勁地求抱抱。
為什麼孩子總是要抱?
孩子學會走路后,還要家長抱抱,其背后可藏著大學問。
第一、孩子貪新厭舊。
我們知道,孩子天生就喜歡探索和掌握新技能。
為了掌握一門新技能,他們不怕苦、不怕累,直到應用自如,并與大腦的神經系統建立條件反射。
比如,為了學會走路,他們每天需要練習6小時以上,走過的長度加起來足足可以繞橄欖球場29圈,才能從搖搖擺擺到踏踏實實地走。
不過,他們天生貪新厭舊,一旦掌握了新技能,很快就會失去新鮮感,并急著去尋找新目標。
第二、 家長高估了孩子的能力。
當孩子真的學會走路后,家長就理所當然地認為孩子再也不用抱了,其實,這是家長高估了孩子的能力。
一來孩子在學習走路的過程中,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需要調整和恢復體力。
二來孩子剛剛學會走路時,很容易累,既不能走久,也不能走遠,需要時不時地休息。
因此,家長要仔細解讀孩子的需求,如果寶寶確實是走累了,就要及時抱抱他。
第三、受孩子不同發育階段的特點影響。
孩子的行動表現往往與不同發育階段的特點有關。
當孩子7、8個月--18、24個月大時,孩子和家長之間的依戀關系基本明確,孩子的分離焦慮明顯,要麼抱著媽媽不放手,要麼走到哪跟到哪。
此時,家長要學會回應孩子的需求,而不是糾結孩子為什麼會走了還要抱。
當孩子18、24個月--36個月大時,孩子與家長之間的依戀交互關系已形成,孩子的分離焦慮逐漸減少,要麼被家長的「解釋和說服」安撫,要麼同家長討價還價。
這時,家長就要通過預告、承諾或者告別儀式等等,告訴孩子什麼時候走、什麼時候回來。
孩子要抱抱怎麼辦?
首先,讀懂孩子粘你背后的信息。
孩子會走路了總是粘著爸爸或者媽媽,不是安全感不足,而是挽留所愛和獲得回應的方式。
孩子在3歲以前,是親子依戀形成的關鍵時期,會通過與大人互動,與大人建立起一種「當我有需求時,大人就會滿足我」的信任感。
這種信任感,因孩子的氣質、認知、分離焦慮程度的不同而不同。所以,家長要讀懂孩子粘你背后的信息。
其次,別讓規矩破壞了彼此的信任。
一般來說,孩子和家長之間的親子關系越好,他就越能預測父母的行為模式,對父母和親子關系的信心或信任感就會越強。
因此,家長最重要的事是理解孩子行為背后的需求,而不是遵守「你會走了就必須不能抱」的規矩。因為,那樣的規矩只會破壞親子之間的信任。
讓孩子獨立,是陪他成長到他可以,而不是推他出去。
然后,謹慎回應不確定性。
孩子的邏輯思維和大人不同,親子之間的信任感是在一次又一次的互動中確立起來的。
在孩子心目中,只要自己需要媽媽,媽媽隨時都會抱自己。
如果媽媽對孩子說:「你已經長大了,媽媽就不抱你了。」孩子就會認為媽媽不再愛自己。如果孩子真的長大了,或者我們抱不動了,就要及時引導孩子,并傳遞對他的愛。
最后,與孩子一起尋找走路的樂趣。
想要孩子愛上走路,關鍵在于讓孩子真切感受到走路的樂趣,孩子一快樂,自然就不用抱,說不定走得比你還快。
那麼,怎麼樣才能讓走路變得有趣?
第一、與孩子邊走邊玩游戲,比如,數消防栓、認路牌、找顏色等等。
第二、與孩子一起玩追逐游戲,比如,看誰跑得快,手拉手一起跑,
這樣一來,孩子就樂于走路了。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需要抱的時間只有短短幾年。抱或不抱,走或不走,親子關系就在那里。如果想要融洽的親子關系,多抱抱孩子真的無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