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小年兒,春節的步伐就加快了。
疫情放開,今年很多人都選擇了回家過年,大街上的人和車明顯少了很多。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掃房子;
二十五,凍豆腐;
二十六,去買肉;
二十七,宰公雞;
二十八,把面發;
二十九,蒸饅頭;
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滿街走。」
我小的時候,最盼望的就是過年,因為 春節,是中國人最重視的節日,也是中國人最有儀式感的節日。
擦窗戶打掃房間,年貨大包小包搬回家,炸魚炸豆腐,掛燈籠貼春聯......家家都洋溢著歡慶的氣氛。
其實過年不僅在于形式,更在于對生活有沒有一份熱愛。
當我有了孩子后,我更注重過年的儀式感,希望能給孩子留下關于新年的美好回憶,激發孩子對生活的那份熱情。
想拉滿過年的儀式感,不妨帶娃做好6件小事:
1、帶孩子置辦年貨
作家潘春華在《36年前的年貨往事》中寫道:
「那時置辦年貨,可叫一個熱鬧。排隊買年貨,常常是孩子打頭陣,因為此時正好放寒假,孩童們不畏寒冷,可沖前補缺。待快排到位了,大人們便將事先小心剪成郵票大小的一張張年貨票券,隨同鈔票揣在懷中,替換下孩子再去購買。」
當年排隊購置年貨的場景已經消失不見了,隨著時代的發展,買年貨越來越方便,動動手指就可以送到家了,方便,但是少了一點年味兒。
帶孩子逛逛超市,喜慶的背景音樂,紅彤彤的的店內裝飾,熱鬧的人群都會給孩子帶來感官上的刺激,更加充分地體會到年味兒,更期盼新年的到來。
帶孩子一起制定一份年貨清單,帶娃逛起來吧!
2、一起大掃除
新年大掃除,其實是鍛煉孩子做家務的好機會。
現在的家庭,其實沒有什麼活兒讓孩子做,特別是很多家庭平時都找保潔,孩子更是「十指不沾陽春水」。
疫情三年,不會做家務的孩子在被封期間真的很吃虧,不會照顧自己,不會做飯,甚至還有孩子僅靠吃方便面度日。
做家務累不著孩子, 經常做家務的孩子勤快,干凈眼里有活,他們更熱愛生活,更熱愛家人,對父母也會更加感恩。
年前大掃除,把孩子用起來。洗衣疊衣服,掃地拖地打掃房間,這些勞動做起來。看到窗明幾凈、布置得煥然一新的房間,孩子對新年的盼望也會更強烈。
3、拍一張全家福
拍全家福是非常有儀式感的事情。
孩子一年年長大,我們和父母也在一年年發生變化,一年一張全家福,記載的是一年的幸福,平時拿出來翻一翻, 滿滿的都是回憶和故事。
即使不去照相館,也在家里照一張全家福吧。
4、一起做年夜飯
年夜飯,是中國人最重要的一頓飯!
家家戶戶的飯桌上都是家人最喜歡吃的菜,至少也有七八個,美味佳肴,舉杯歡暢。
這麼隆重的晚宴,當然要帶孩子一起準備了。
先和孩子一起制定菜單,讓孩子寫出每個人最喜歡吃的菜,冷熱搭配,葷素搭配其實特別考驗人。
和孩子一起購買食材,讓孩子幫忙擇菜洗菜,如果是大孩子還能幫忙切菜,擺盤,甚至可以做炒菜的大廚!
5、帶孩子看賀歲片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 賀歲片變成了中國人過年重要的儀式感之一。
特別是今年《滿江紅》、《深海》、《流浪地球2》等多部佳片爭先上映過年檔,題材特別豐富。
建議家長帶孩子選一部適合的電影,邊吃爆米花,邊看喜歡的電影,去體會現代新年的儀式感。
6、帶孩子逛廟會
廟會是中國人獨有的游樂活動,舞龍,花燈,糖人,套圈,各種小吃 處處散發著年味兒。
可惜前幾年因為疫情,很多地方的廟會都停辦了,很多沒有去過廟會的孩子,根本沒有經歷過那份熱鬧和有趣。
今年大部分城市的廟會都恢復了,快查查身邊的廟會,春節帶孩子去看看吧!
村上春樹說:沒有小確幸的人生,不過是干巴巴的沙漠罷了。很多人之所以過得平淡無趣,毫無幸福感可言,正是缺乏了儀式感。
《小王子》里說,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個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制造儀式的過程莊重而有意義,它足以讓平凡的日子也可以散發出光芒。
春節,這個中國人獨有的節日,不僅可以讓孩子體會到家庭的溫馨和愛,還能感受到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趁著這個節日,讓孩子通過儀式感感受濃濃的年味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