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父母來說,孩子是他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想要竭盡所能給予孩子一切。甚至,還會把曾經自己沒有實現的愿望和遺憾,統統「寄托」在孩子身上。以「愛」的名義,控制著孩子的身心。
這樣的場景,應該都不陌生吧?
「孩子選了喜歡的玩具,卻被父母強制換成其他樣子,總覺得那樣的玩具更有意義」
「孩子選了喜歡的粉色衣服,卻被父母要求換成藍色的款式,總覺得粉色不好看」
「孩子想要幫忙做家務,結果父母來了一句:你太小,什麼都做不好,應該把心思放在學習上」
「孩子想要出去玩耍,結果父母萬般阻止,甚至說出了外面太危險的話語」
這樣的話,相信很多父母都曾說過。最悲哀的是,初衷居然是因為愛孩子,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他們身上。若是用一句話來形容父母的愛,那一定是「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
的確,父母總是格外的擔憂孩子,想要給他們更多的關心。可是愛的背后,卻忽略了孩子的需求,這是不對的。都說與人相處,一定要把握好邊界,其實和孩子相處也是如此。
成長,本來就是相互學習和成長的過程。孩子在不斷長大,父母也應該不斷調整自己,一定不能愛的太慢。幼齡階段,孩子確實需要父母更多關系;但隨著年齡增長,他們應該學會更多技能,父母也應該慢慢放手。
控制欲太強的父母,無法教出優秀的孩子
1、沒有主見和想法,且依賴性很強
生活中,喜歡用命令的語氣要求孩子,全然不顧他們的想法和意見。從最初的想要反抗,到后來的被迫聽話,孩子已經沒了自己的想法。因為他知道,有沒有想法不重要,只要聽話就夠了。
時間久了,孩子會變得自卑,輕易也不愿再開口。大多時候,都是依賴父母,以他們的想法為主,完全沒有獨立思考的機會。
2、情緒固執且敏感,脾氣不是很好
總是被父母管控,任誰也不喜歡這樣的方式,脾氣自然不會太好。被管控的太狠,孩子會變得敏感、固執,就連自身的情緒也很難控制好。最初,孩子會把內心的憤怒壓抑在心底,一點都不愿意傾訴。
可是后來,當孩子慢慢長大,他們有了自我反抗的能力,跟父母之間的「戰爭」,才算正式開啟。這一刻,孩子會把內心所有的委屈、憤怒,統統都爆發出來。
3、沒有擔當,且缺乏責任心
毫不夸張地說:凡事都有父母善后,還需要孩子做什麼呢?所以,他們充其量就是聽話的機器,父母說一句,他們照做一句即可。這樣的孩子,他們看似是幸福的,實則特別憋屈。
骨子里缺乏擔當,習慣性去推卸責任,把所有的一切都怪在他人身上。最重要的是,孩子沒有責任心,不管做任何事情,都是應付差事的心理。
父母過度的愛成了枷鎖,總是在不斷提醒孩子「你還小,你還不夠強大,所以任何事情都做不好」。這些錯誤的信息,讓孩子慢慢變得自卑、膽怯,甚至讓她們成為受害者。
所以,控制欲太強并非好事,尤其是以「愛」的名義去控制孩子,更是讓他們喘不過氣來。成長是一場修行,親子間會漸行漸遠,然后各自找到最好的相處模式。這一點,希望父母能夠明白。
既然知道控制欲太強不是好事,那日常該如何教育孩子呢?
1、教會孩子做事
從簡單到復雜,父母要做的是教會孩子,而不是替他們去做。先從簡單的事情開始著手,只需要把做事的方法告訴他們,然后便讓孩子獨自學習。不管做的好與不好,經驗都是慢慢積累出來的,父母不要想著代替。
2、給孩子機會
不管是思考,還是做事,都一定要給孩子機會,這一點很重要。耐心傾聽他們的想法,哪怕是錯誤的,也沒有關系,說出來就是成長;鼓勵孩子一步步前行,偶爾失敗了,也不要批評。無數次嘗試的機會,與孩子而言,就是一筆寶藏。
3、充分尊重孩子
還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充分的尊重孩子,這是親子和諧共處的秘訣所在。愛的方式有很多種,而尊重就是孩子最容易接受的一種。被尊重,與孩子而言特別幸福,而且他還會尊重更多人。
寫在最后:余生很長,孩子的人生才剛剛開始,為何要用「愛」去控制他們呢?改變愛的方式,讓孩子感受到尊重和獨立,才能更好的實現自己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