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去幼兒園接二寶放學,看到他低著頭有些悶悶不樂,以往可是一看到我就向我飛奔而來,然后手舞足蹈跟我報告他今天在幼兒園都吃了些啥,老師又教了什麼。
班主任也看到了二寶的異樣,然后走過來跟我說了緣由,原來二寶今天在教室里跟著幾個小朋友一起追逐打鬧,班主任擔心孩子摔傷就上前制止并批評了他幾句。
結果班主任還沒說兩句他就很傷心地哭了起來,弄得班主任也有些哭笑不得,因為二寶一直以來都很乖,經常受到老師的表揚,這還是第一次被老師批評。
班主任問我二寶最近是不是在家里跟他姐姐一起追逐打鬧,因為他以往從來沒在教室里打鬧過,害怕這次的批評給他留下心理陰影,讓我回家給孩子好好安撫下。
然而回到家后,無論我如何問二寶為什麼要在教室里追逐打鬧,他就是不回答,一直低著頭抓著我的褲腿,我走到哪他就跟到哪,接下來他的一句話讓我愧疚不已。
他說:「媽媽,你是不是不想要我了?因為我今天不聽話被老師罵了!」
聽到二寶的話我突然明白了,為何老師批評他時能哭個不停,為何放學回家一路上也一句話都不說,因為我以前跟他說過類似媽媽不喜歡不聽話的孩子這樣的話語。
也就是說,他根本不知道他在教室里和小朋友追逐會產生什麼樣的后果,他只知道他不聽老師的話挨罵了,成了我口中那個「不聽話的孩子」,害怕我不要他了。
我松了口氣,起碼知道孩子的癥結所在就能對癥下藥。我把二寶抱起來讓他坐在我的大腿上,先給予了他一番安慰,然后再跟他說了追逐打鬧會帶來的后果。
在我的說教和引導下,二寶不僅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也知道了爸爸媽媽不會因為自己犯錯了就不要自己,終于露出了久違的笑容,然后又開啟了「小話癆」模式。
看著又恢復活力的二寶,我笑著搖了搖頭,感慨自己離「好媽媽」又近了一步,要是以前,若是孩子犯錯了,肯定會「河東獅吼」,然后給他一個完整的童年。
因為在養育大寶的過程中,我就常常因為情緒失控向孩子怒吼,好幾次都控制不住打過孩子,這樣做的后果就是導致大寶的性格有些懦弱,也很缺乏安全感。
當我發現大寶出現這些問題后開始反思自己,然后去找來各種育兒書籍,開始調整自己的情緒,加強自我學習,學會如何和孩子平等有效地溝通,而不是一頓打罵。
也許有人會說,我們8090后哪個不是被父母打罵著長大的。只能說,時代背景發生了改變,現在的孩子確實與過去的孩子不一樣了,我們的教育觀念也要與時俱進。
父母打罵孩子往往出于一時的沖動,當平靜下來時,看著孩子委屈和受傷,很多家長都很后悔,何況打罵孩子也會對孩子的心理和身體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
兒科心理醫生認為,經常挨打罵的孩子,會出現一些不良的心態和心理偏差,以下這4種表現就是孩子在被打罵后出現的狀態,家長需要引起重視!
第一種:倔強地站在原地就是不認錯
這是孩子覺得不公平,想跟你爭話語權了。孩子所謂的「話語權」是指,孩子有一定的選擇的空間,希望父母可以傾聽他們的想法,讓他們有說話的機會。
因為 當孩子成長到一定年紀的時候,就會有自己的意識,有自己的意見、有自己的選擇,他們希望父母可以設身處地從孩子的世界里理解問題。
當父母與孩子有了「話語權」的分歧后,父母應當設身處地站在孩子身后,以孩子的視角看待爭議。反之若是一味以長輩自居,只會讓孩子看起來更加逆反。
記得大哥在上初三時,跟著村里的幾個男生一起模仿大人抽起煙來,被母親發現后一頓胖揍,結果不論母親打得有多狠,大哥站在那里就是一聲不吭,也不跑開。
母親看到大哥這個樣子更是火氣大,把拇指粗的小樹枝都抽斷了才罷休。從那以后,大哥就染上了煙癮,成績一落千丈,要知道大哥的成績一直是名列前茅的。
后來大哥當了父親,也懂得了母親當初的用心良苦,他說如果當初母親給他「話語權」,也許他就不會跟母親逆著來了,因為一開始對于抽煙他也只是抱著好奇的心態而已。
第二種:會破壞物品或者躲起來不讓你找到
這是報復心理,你讓我難受,我也讓你難受。報復心理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狀態,它不僅會對報復對象造成這樣或那樣的威脅,而且對孩子自己的心理健康也會帶來損害。
研究表明,如果人類在遭受到重大的壓力和挫折的過程當中,那麼他們在攻擊別人,或者是在攻擊物品的過程當中,也會將內心的這些壓力全都爆發出來。
小孩子們沒有辦法找到合適的替代品,就只能將所有的情感發泄在其他地方,比如破壞物品,或者是躲起來不讓你找到,甚至是虐待小動物。
報復心強的孩子多數是在父母可能使用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下成長起來的,例如孩子犯錯后就一頓打罵,沒有耐心解釋懲罰原因,導致孩子在心底積壓報復情緒。
第三種:被打罵后求抱抱
這是一種恐懼心理,害怕父母不要自己,怕被冷落,被拋棄。孩子在被父母一番打罵之后,本來內心就十分忐忑,他們向父母尋求抱抱無非是想要獲得來自父母的一劑強心針。
但是,如果在這個時候被父母拒絕了,那麼孩子內心的恐懼就會被加劇。長此以往,總是處于父母打罵教育下的孩子,由于無法得到安慰,他們的內心世界會極其缺乏安全感。
原本幼小的孩子大多數都是缺乏安全感的,大多數人的安全感也都是來自于父母一方,因此當孩子受到了父母的打罵后,孩子想到的仍舊是父母的懷抱。
因為在孩子的內心世界之中,無論發生什麼父母都是給予自己擁抱的最佳選擇。所以盡管受到了父母的打罵,孩子仍舊想要從父母一方獲取安全感。
當然,父母打罵孩子的本意肯定都是為了孩子的未來著想,希望孩子「長記性」不再犯錯,但是往往都習慣于選擇最直接的方式,而忽略了孩子的情緒。
每一個年幼的孩子都是弱小的,他們害怕被冷落、被拋棄,又缺乏安全感,因此當你的情緒失控而打罵孩子后,孩子尋求抱抱時記得給孩子一個大大的擁抱,當然能克制情緒最好。
第四種:被打罵后哭著睡著了
這是一種逃避心理,睡著了就不用想難過的事情了。好多家長會認為孩子哭著睡著了那是累著了沒什麼大不了的,其實這對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都是有著非常大的影響的。
首先,在激烈的刺激下,孩子睡不好,容易驚醒、噩夢,會給孩子的心靈蒙上陰影。睡前挨打,孩子會記得很牢,睡著后這個場景還殘留在腦海里,或變成夢,繼續讓孩子害怕。
其次,孩子的委屈,害怕情緒來不及處理,郁積在心里對孩子的傷害是無形的。長此以往,會對他的自尊心形成傷害,對周圍的人和物出現不安感,甚至會出現恐懼和焦慮的情緒。
當然,不否認孩子在被打罵后哭泣引起的疲勞使孩子犯困從而入睡,畢竟哭鬧也是一件比較消耗體力的事情,尤其是幼小的孩子,那可是使出了「吃奶的勁」。
總而言之,家長要多和孩子溝通交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實在控制不住打罵了孩子,要立即向孩子真誠地道歉,并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與孩子平等的交流,打開孩子的心結。
結尾有感
有研究表明,幼兒的神經系統十分脆弱,粗暴的態度以及打罵恐嚇都會使孩子的精神高度緊張,甚至出現心理障礙。
所以不要一味地對孩子使用暴力教育,使用打罵的方式教育孩子,因為孩子心理上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打罵的次數多了,再怎麼跟孩子道歉疏導都將無濟于事。
長此以往,可能就會給孩子留下一個不完善、不快樂的童年。最難治的病不是身體上的疾病,而是心理病,所以廣大家長們一定要用正確的管教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