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在玩的孩子,和不停上培訓班的孩子,長大后會有3點不同

Wendy媽 2022/07/11 檢舉 我要評論

晚上帶孩子在樓下玩,回家坐電梯的時候剛好遇到住在樓上的小姐姐,小姐姐身上穿著一套粉色舞蹈服,一看就是剛剛從培訓班訓練完回來的。

「你們上完舞蹈課才回來呀?」我隨口問道。

「是啊,孩子晚上都有課,天天都好忙的哦,這都快晚上9點了,才回來呢。」小姐姐的奶奶回答。

「真是辛苦了,孩子不容易呀!」我說道。

這個小姑娘大概7歲的樣子,在我們這棟樓里面算是小名人了,因為大家都知道這個小姑娘「很忙」。

她的媽媽給她報了很多的興趣班,什麼舞蹈、游泳、畫畫、練字、英語、足球等等,好多次我坐電梯都能遇到小姑娘火急火燎地趕去上課。

可以說,小姑娘不是在上培訓班就是在去培訓班的路上。

如今給孩子報培訓班儼然成了一種趨勢和流行,似乎很少有家長不給孩子報培訓班的,少則1-2個,多則7-8個,真的是非常「雞娃」。

除了以上這種家長之外,還有一種家長卻是截然相反的態度,采用「放養」的方式來養孩子,因為他們覺得玩就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小的時候不應該給他們如此多的壓力,更應該讓孩子盡情地玩。

那麼,家長熱衷給娃報培訓班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究其原因其實很簡單,那就是家長都不想自己的娃輸在起跑線上。

大家的生活水平都提升很多,家長對孩子的盼望不再只是穿暖吃飽這麼簡單,而是更希望孩子能夠努力學習,將來有所成就。

看看身邊的朋友都在拼命地給孩子報各種培訓班,讓孩子學各種技能,這就會燃起家長心中的拼比的心態。

別人家孩子能做的自己家的孩子也能做,別人家孩子報各種培訓班,自己家的娃也不能落后呀。

家長出錢、出力,為的就是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想要通過各種方式幫助孩子全方位地發展,提升綜合能力。

孩子學習成績優秀,多才多藝,考試成績名列前茅,將來能夠考個好大學,找個好工作。

這不就是現在家長的期盼嗎?

世界上沒有一個家長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才,為了孩子將來的發展,家長從娃娃時期就開始抓起,一刻也不敢放松。

一直在玩的孩子和不停上培訓班的孩子,長大后會有3點不同

孩子不停地上培訓班是會學會一些技能,一直在玩的孩子也并非毫無長處,這2種情況實際上是反應了家長不同的教育理念。

2種教育方式下的孩子,長大后其實會存在3方面的不同。

接觸新鮮事物的方式不同

一直在玩的孩子一般都是家長比較佛系,覺得「放養」孩子更能夠解放孩子的天性。在孩子小的時候家長會覺得讓孩子盡情地玩會更符合孩子的發展規律。

這個「玩」并非是指讓孩子每天毫無目的地玩,而是在玩的過程中也會讓孩子學會一些簡單的道理。

例如家長常常帶孩子去一些科技館、博物館參觀,讓孩子近距離地觀察這些現象、體會宇宙的博大和奧妙;又比如帶孩子出去旅游,讓孩子親身感受當地的風土人情,體會不同環境下的人物成長故事。

這些玩的方式既能夠讓孩子感到興奮又能夠讓孩子親眼看到不同的人和物,增加對社會的認知,讓孩子加深對生命的敬畏。

上培訓班的孩子從小就有機會接觸到各種行業和興趣,孩子能夠在接觸的過程中慢慢找到自己真正熱愛的方向,最終能夠選擇一個方向堅持下去。

很多的培訓項目也是需要參加比賽或者有機會參加一些大型的活動,這種方式也能夠讓孩子有機會接觸更新鮮的事物。

例如我有一個朋友她一直堅持讓女兒上舞蹈班,因為跳舞很不錯,老師就推薦參加電視台的舞蹈比賽,當時就拿了一個一等獎,小姑娘不但因此上了電視台更接觸到更多的人脈圈子。

從那之后只要有大型的活動或者比賽,很多的主辦方都會要求小姑娘參加,她也因此在當地小有名氣。

看待事情的角度不同

一直在玩的孩子看事情比較隨性,對待一件事情的結果不會特別在意,他們更在意的是事情的過程。

家長比較佛系淡定,這直接會對孩子帶來一定的影響,孩子對自我的要求也會有所放松,因為這種狀態能夠讓孩子保持更好的狀態,孩子感受到的壓力也會更小。

相反,一直上培訓班的孩子從小就知道要按照規矩做事,不管任何事都有達標的基準,孩子要不停地通過自己的努力去考級、比賽、拿證等等。

這樣的一個過程會讓孩子對自我有很高的要求,做任何事情都會首先設定目標、制定計劃,孩子會更在意是否能夠達到最后的目標。

幸福感的感受不同

一直玩的孩子生活環境相對來說比較松散,家長只要求孩子完成一些基本的事情即可,并不會對孩子有過多苛刻的指令。

孩子能夠擁有自己的一些個人空間,更能夠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情,這會讓孩子擁有一種掌控感,從而提升自己內心的幸福指數。

不停上培訓班的孩子相對來說自由度偏低,大部分時間都被家長安排的各種興趣班占滿,孩子很少有自己能夠自由支配的時間,更缺少充分玩耍的時間。

孩子不停地被支配和安排,在這種環境中其實孩子內心的幸福感是會降低的。

就像上文中提到的小女孩一樣,不管是上學日還是周末放假,孩子早就已經被安排在各種培訓班,每天的時間都很緊張,生活就像上了發條一樣,少了任何一環都會導致后面的過程癱瘓。

小女孩雖然學得很多,但是能看得出來她確實很累,每次碰到的時候都看到她疲憊的樣子,著實令人心疼。

結論

也許你會說我們做家長的難道還能害了孩子嗎?家長出錢出力不都是為孩子鋪路,希望將來他能夠學會更多的技能,出了社會能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這話一點都沒錯,父母愛子之心無可厚非,不論你是愛「雞娃」還是選擇做一個佛系的家長,這些都可以理解,只是教育的理念和方式不同而已。

對于孩子來說,愛玩本就是天性,但同時孩子又缺乏一定的自控力和學習能力,這些是需要家長去把控和關注的。

如何讓孩子既能玩得好又能找到自己真正的熱愛,并且能夠一直堅定地走下去才是每一位家長最應該做的。

孩子都是獨特的,不用攀比更不用互相比較,只要你能通過孩子接受的方式激發孩子的內驅力,找到孩子的閃光點,幫助孩子提升自信心,樹立好的品性,養成一個有毅力、能堅持的習慣就已經足夠。

畢竟,人生是孩子自己的,未來的路很長,父母只能引導方向,至于怎麼走、如何走應該是孩子自己要思考和行動的問題。

你會給孩子報很多興趣班嗎?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