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滿滿的安全感,父母只需要做好4點,讓孩子心生力量

Wendy媽 2023/07/20 檢舉 我要評論

安全感源于心理學上的「依戀「概念,是對他人是否值得信任以及面對事情時個人掌控感的判斷。安全感並不是生來就有的,而是幼年時期在和媽媽(或其他主要照料者)的互動中逐漸建立起來的。
研究表明,如果一個孩子很有安全感,那麼他更願意去探索周圍的世界,有更好的情緒控制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將來也更有可能擁有較好的人際關係,遇到挫折時有更好的心理承受能力等。

想要孩子擁有足足的安全感,爸媽就要儘量做到以下幾點哦~~

一、兩個標誌,判斷孩子是否有足夠的安全感

主要有兩個標誌。一是孩子遇到困難時,會主動找父母尋求幫助。當他們情緒不佳的時候,在父母身邊能很快平靜下來。二是孩子在向外探索時,會常常返回父母身邊,以獲得信心,父母與孩子之間有良好的互動和親子聯結。

當孩子沒有足夠的安全感時,他會有這樣的表現:

● 有麻煩的時候不去找父母;

● 過于依賴父母,因為他體驗過父 母離開時的種種困難;

● 表現出與年齡不相稱的獨立,和父母沒 有什麼聯結,很少注意到他們的離開;

● 極其害羞和退縮;

● 總 是專橫或是欺負人;

● 不願冒險、探索周圍;

● 看起來總是焦慮 和過于警惕的樣子。

二、 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的最佳時機是現在

如果孩子沒有很強的安全感,一定有補救方法。因為父母想要幫助孩子總不會晚。早期人生所發生的事情的確會對孩子的成長有很大影響,但那並非是決定性因素,那些影響並不像刻在石頭上的字那樣難以磨滅,還有重塑的機會。不過,我們也要現實一些,當孩子已經長大一些的時候,再來重塑安全感,一定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不妨現在就開始行動。

1、及時回應孩子的需求
嬰兒時期,孩子最主要的語言就是哭。身體不舒服了、餓了、拉臭臭了、困了、冷了、想跟爸媽玩了,都會用哭聲來表達。這時,爸媽作出反應,抱起孩子、餵食、換紙尿褲、輕輕搖晃、溫柔安慰……
這些看似不重要的行為順序在孩子和爸媽的生活中反復發生著。持續一段時間後,孩子就會形成對爸媽的期待,就會知道爸媽會怎麼對待自己的哭聲(需求)。 孩子會明白「當我有需求時,爸媽就會回應我,幫助我」。這就是安全感最初的摸樣。

作為爸媽,要想及時、有效地回應孩子的需求,就必須讀懂孩子不同形式的溝通資訊,如,聽得懂哭聲、看得懂肢體動作、表情等。讀懂了孩子的需求,然後第一時間用語言或動作回應,讓孩子知道爸媽已經聽到了自己的需求。這樣 孩子會明白自己是重要的,自己的想法是被爸媽聆聽的,自己生活的世界是可以預測的,這是建立安全感的基礎。
既然哭是孩子表達自己的主要方式,那爸媽就要探究哭背後的原因,而不是一味地禁止哭泣。有很多爸媽特別見不得孩子哭,只要孩子一哭,就想趕快止哭,剛開始可能還溫柔地講道理,如果孩子不聽繼續哭,那就威脅「你再哭,再哭就不要你了「 、 」我數三下,你再哭我就走了啊「……
孩子不哭了,讓孩子哭的問題就解決了嘛? 長期不允許孩子哭,孩子就會覺得自己的需求被忽視了,就會容易失去安全感(接納孩子的情緒,這是為人父母的必修課)。
等孩子長大一點,可以自己玩了,那爸媽默默陪著就可以了 (備註:此處儘量不要看手機哦)。當孩子有需求的時候,及時回應,表示爸媽看到了。此時, 對于孩子的需求,不一定要全部滿足,讓孩子學習各種規則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及時回應,是看見孩子的需求,但不需要一味地滿足。

孩子再哭鬧,爸媽也儘量要保持情緒平穩

2、、爸媽的情緒要穩定、平和
很多爸媽都有過這樣的經驗: 自己心情好的時候,怎麼看孩子都覺得好可愛,就想抱著孩子親個不停,對孩子的各種需求都很有耐心地回應,說話也特別溫柔;工作受挫、心情不好的時候,或者孩子不肯好好吃飯、不能按時睡覺、不聽話的時候,我們就會控制不住地對著孩子大吼大叫。爸媽這種情緒的不穩定會給孩子造成困惑,「爸媽到底是愛我呢,還是不愛我呢?」(多說一句:教育孩子的原則,全家也要儘量保持一致,不然孩子也會困惑哦,到底應該怎樣呢)

如果爸媽的情緒經常波動很大,給孩子的回應方式總是不一致,一會兒及時回應、無條件接納,一會兒直接忽略、甚至大聲呵斥,孩子就會變得焦慮,因為他不知道爸媽下一次會怎麼回應自己。這樣的狀態,如何能建立起安全感呢?


孩子越小,爸媽就越要有耐心,多向孩子表達積極的情緒、支援和愛,讓孩子常常保持心情的愉悅,減少不必要的哭鬧。否則,爸媽煩躁、孩子哭鬧、爸媽更煩躁……這就掉入了一個惡性循環。

當然,爸媽也是人,也有控制不住發脾氣的時候。只要次數不多,等心情平復後,與孩子保持溝通,跟孩子說明自己為什麼發脾氣,並跟孩子道歉,請求孩子原諒,擁抱孩子。那 偶爾的發脾氣也不足以影響到孩子的安全感。

3、每天抽時間專心陪伴孩子
很多爸媽每天也花了大量時間陪伴孩子,但效果卻不佳。這是因為,雖然他們人在孩子身邊,但心早不知道跑哪裡去了。

孩子玩玩具,你在邊上坐著,看似陪著寶寶,其實你心裡卻想著明天公司的早會、今晚做什麼飯呢,或者給孩子拍照片,精心修圖,然後發朋友圈,甚至陪著孩子的時候就是一直低頭刷朋友圈……
這種「人在心不在「的陪伴,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不受重視,爸媽陪著自己還分心考慮其他的事情,這對安全感的建立是一種破壞(要是老公陪你聊天時一直看手機,估計你早就直接上手了吧,哈哈)。
陪伴孩子的時候,請放下手機、關掉電視、清空腦子裡關于工作、生活等一切雜念,專心陪伴,就把自己變成孩子的玩伴,享受沒有目的的玩樂。 陪伴時間儘量固定下來,這樣孩子每天都會有期待,知道爸媽會在特定時間陪伴自己,就不會因為你去上班了、去做飯了,而擔心爸媽不理會自己了。

爸媽的一個擁抱,就可以讓孩子的世界由陰轉晴

4、給孩子無條件的愛

安全感來自于滿滿的愛。

無條件的愛,說起來很容易,很多人還會反駁芝麻醬「我們當然無條件愛孩子了,我們又不指望他回報什麼」,可 實際上我們給孩子的感覺卻是「爸媽的愛是有條件的」。
孩子不好好吃飯,你生氣地說「再不吃,媽媽不愛你了哦」;孩子考試沒考好,你批評孩子說「下次再考不好,媽媽不管你了」;孩子調皮搗蛋了,你氣的跳腳,責駡孩子「趕快收拾好,不然別來找我」……芝麻醬當然知道,逼著孩子吃飯、讓孩子好好學習等都是為了孩子好,可給孩子的感覺是什麼呢?
對事不對人。平常多抱抱孩子,這種溫暖的肢體接觸,最能夠傳達真實的愛的資訊,告訴孩子「無論怎樣,媽媽都愛你」。

讓孩子感受到,得到爸媽的愛無需證明和努力,在爸媽身邊永遠是安全的。當孩子覺得爸媽是安全的,他就會不斷積累被愛的感受,以後在面對一些危險和困境時,就有足夠多的內在力量,就有可能轉危為機(有點育兒雞湯的感覺哦,但事實就是如此,哈哈)。

爸媽是孩子最最重要的安全港灣。只要爸媽尊重孩子的生長發育規律,關心和尊重孩子的感受,及時有效地回應孩子的需求,為孩子提供穩定安全的探索環境,就不需要太擔心孩子缺乏安全感。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