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吼過孩子嗎?我吼過,那種歇斯底里的吼。
我和老公說好的,對孩子,要好好說話。但是, 一旦遇事兒,那心里的憤怒,總是控制不住,噴薄而出,然后開始吼孩子。
其實那次吼孩子,現在回想起來,真的是一件非常小的事情,就是開心果早上去上學,我都換好衣服鞋子站在門口等她了, 已經快要遲到了,她還在看故事書,喊了無數遍,她就當沒聽見。
為此,我很生氣。吼完她之后,肉眼可見的,她眼中的光亮沒有了,一臉的忐忑,然后牽著我的手說:「媽媽,不要生氣嘛。」
那一刻,我很后悔,為什麼我就生氣了呢?說好的不吼了呢?
媽媽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我們不能將此視之為理所當然。因為小編后來了解到,吼孩子,會對孩子產生不可逆的影響。再后來,每次我想發火生氣的時候,都會想想這后果,現在,情緒管控能力明顯要好很多。
相信很多寶媽也是如此,其實自己也愛孩子,也不想吼孩子,但就是忍不住。而這篇文章,特別適合那些忍不住的媽媽們!
《大嗓門媽媽的故事》:小企鵝,被媽媽吼得「四分五裂」
在這個故事中,企鵝媽媽會去「吼」小企鵝,然后,可憐的小企鵝,就被自己的媽媽吼得「四分五裂」。
企鵝媽媽后悔不已,于是便走遍了全世界,去尋找小企鵝的碎片,最終,用針線將小企鵝給重新縫好了。
在故事的藝術行為中,小企鵝受到傷害之后,又得到了修復。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呢?孩子被吼,身心受到的傷害,又如何才能修復?不,修復不了,而且不可逆,因為傷害已經產生。
其實,小企鵝身體裂開成6個部分,也代表著吼孩子,會對孩子這 6個層面造成影響:注意力+軀體感受+安全感+語言表達+自信程度+情緒控制。
孩子被吼之后,身體會出現6個不可逆的變化,看完你還會再吼嗎?
01 你越吼,孩子大腦越迷糊
托德曾說:小企鵝的腦袋,代表著注意力。父母在吼罵的時候,孩子會變得六神無主,不知所措。
這時候,孩子根本不知道家長在說什麼,只知道,父母在兇自己。
哈佛教授泰徹團隊,在09-18年期間,對曾經遭受過父母語言打擊的年輕成年人的大腦進行了分析,發現3個結論:
第一:這些人的韋尼克區和前額葉之間的連接比較少。
這會影響孩子的語言加工能力,以及記憶、判斷、思考等能力。
第二:這些人左側顳上回的灰質體積,要多14%。
灰質,是大腦中樞神經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三:這些人的海馬體和胼胝體體積,有縮減跡象。
海馬體是人記憶形成的關鍵腦區,而胼胝體負責連接大腦的左右半球。
總的來說,這些影響會導致孩子越來越笨。
02 你越吼,孩子的身體,也越「痛」
打孩子,孩子疼在身上,而吼孩子,孩子的生理、心理,都很疼。
密歇根大學的伊森·克羅斯博士在實驗后發現:情緒和身體的疼痛,在大腦區域內的反應圖示是非常相似的。
在情緒受傷時, 孩子的身體會呈現出一系列的痛苦反應,比如:消化不良、胸悶、頭疼等等。還有些孩子,會發生自殘的行為,比如去摳手指、撕手指皮等等。而孩子這麼做,不過是想通過身體疼痛來緩解心理疼痛,減少自己的緊張感。
03 你越吼,孩子越沒安全感
被吼罵的時候,孩子有多害怕,父母知道嗎?
「嚇尿了」這種事情,不只是會發生在電視上,也會發生在孩子身上。
還記得開心果2歲的時候,總是喜歡鉆到箱子里去玩,還把箱子里的東西都翻出來。孩子爸不讓她玩,她就玩兒得越起勁。然后,孩子爸生氣了, 吼她:「不要再翻了!再翻我抽你!」
那是孩子爸第一次對開心果發火, 開心果當時都蒙了,而后忽然轉頭對我說:「媽媽,我尿了。」
看到開心果尿在箱子里,孩子爸又開始生氣了,而后我立馬跑去孩子爸耳邊說:「別吼她了,她應該是被你嚇尿了。」孩子爸瞬間開始內疚。
后來我問開心果:「你怎麼尿尿不提前說啊?」
開心果說:「我也不知道。」
接下來的幾天,開心果特別乖,不讓做什麼,就絕對不做。只是,我們后來才明白, 這不是乖,這只是孩子在「討好」。
長期吼孩子,孩子為了「少被罵」從而越變越乖,越來越知道該如何討好自己的父母,從而少些吼罵。討好型人格,就逐漸形成,孩子不但會去討好父母,到了學校、社會上,還會討好別人。
所以,往往越是乖巧的孩子,內心的傷痕越深。
04 你越吼,孩子越不敢說話
就像在第一條里面所說,父母如果總是吼孩子,那麼孩子大腦中韋尼克區和前額葉之間的連接,就會減少。連接越少,孩子的理解、表達能力,都會變差。
再加上,孩子比較小,本身表達能力就不強,所以每次被父母吼完,孩子基本都會呈一副「沉默」的狀態。
05 你越吼,孩子越自卑
「討好型人格」背后的性格中,一定有「自卑」二字。
父母在吼罵孩子的時候,不只是音量有所提高,而且,還會生氣地說出很多具備傷害性的言語,比如:我不要你了、你怎麼這麼笨……
孩子會覺得,是我不夠好,所以,才會挨罵。
自卑的性格,逐漸形成,而且很有可能不可逆,因為,有一種自卑,叫作「刻在骨子里的自卑」。
06 你越吼,孩子以后的性格會越怪
吼了孩子,孩子不敢反抗,不敢說話,影響的真的只是孩子的表達、理解能力嗎?這只是略為表面的一層傷害,還有更深層次的傷害。就如這海中的大山一樣,露出來的只是冰山一角。
這「沉在海底」的影響,會在孩子長大成人之后,逐漸顯現。
印象最深的,是陳喬恩。雖然她是甜劇女王,但是她的性格卻不是很好,雖然獨立卻很孤僻,雖然總演甜妹,但是合作的演員卻說她脾氣差。
造成她這樣「別扭性格」的,其實就是她的母親。在《旋風孝子》節目中,陳喬恩是這麼說自己母親的:「 我不知道該如何與她講話,我怕她會隨時打我罵我。」
看到母親,她已經形成一種習慣性的恐慌與不安。
甚至,她不愿意生小孩,因為她害怕小孩和她一樣有個不幸福的童年。這樣的「痛苦」讓她和成為媽媽的好友謝娜,都開始疏遠。
原生家庭帶給陳喬恩的,是無盡的痛楚。 成年后,她想打破這別扭的性格,只能不斷與自己和解,與原生家庭和解,才能變成更好的自己。
這個過程有多難,只有經歷的人才知道,父母自己很難想象得到。
寄語
吼完孩子,你會立即后悔了嗎?
看完這篇文章,你是否后悔曾吼過孩子?
如果后悔,我們都還是「可救」的家長。
除了這些影響,小編 每次憤怒的情緒得不到控制的時候,還會做兩件事情來控制自己的情緒。
第一件事,拿出手機打開相機,看看自己的表情。你會發現,生氣、想要發火時的表情,已經夠恐怖了!而發火的時候,那面容,簡直可以用「魔鬼」來形容。
第二件事,看了自己兇惡的表情,還控制不住自己情緒的時候,小編就自己 選個安靜的角落,待上幾分鐘,讓自己心情平復。人只有在冷靜狀態下,才能想出最優的解決方案。
對孩子,我們即便給不了溫柔,也不能給吼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