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吃得3種苦的孩子,未來發展大機率會很好,若占前2條也不錯

Wendy媽 2022/12/13 檢舉 我要評論

相比我們那一代,如今出生的孩子被家長呵護得太好了!不缺吃不缺穿不用提了,衣服、玩具、零食應有盡有,還要全家人都圍著轉。

這樣長大的孩子會被嬌慣壞了嗎?很多人會有這樣的擔憂,所以,提倡讓孩子適當吃點「苦頭。」

每到寒假、暑假就會出現一些針對孩子的吃苦夏令營,家長們花錢將孩子送去體驗較高強度的體力勞動和抗挫訓練;也有些家長會自己帶領孩子挑戰徙步、騎行等,都是家長希望孩子們能在艱苦的環境中磨煉意志,增強抗挫折能力。

比如著名主持人樂嘉,為了鍛煉女兒,曾經帶著4歲的女兒徒步穿越沙漠,4天走了76公里,當時引起好多人的爭論。

但是,我卻覺得,孩子們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幸福,他們也在吃「苦」,只是吃苦的內容跟以前不一樣了,比如缺少自由的苦、必須要學習文化知識的苦。

缺少自由的苦

社會文明的進步,讓生命更珍重,孩子作為每個家庭的寶貝,家長們自然是小心呵護,容不得有一點閃失。所以,孩子們從出生起就被家長360度無死角保護,可以說,孩子們做的任何事情都在養育者的監督下。

保護孩子安全的另一面,很可能會走向過度看護。不管是孩子的玩樂還是學習,孩子做的所有事情,都會被大人插手干涉。

我身邊的好多孩子曾經跟我訴說:他們無法按自己的喜好結交朋友、無法決定自己要去哪里玩,10歲了還沒有機會獨自上街等等。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這種感覺是很不舒服的。

這算不是算是一種苦?我覺得算。

學習文化知識的苦

不是所有孩子都喜歡學習文化知識,或者說不適合坐在教室里學習文化知識。但是,有些孩子明明到了國中就學得很痛苦了,卻被父母逼著去上高中,或者不得不上一對一的課被迫去卷起來。我認為這也是一種「苦」。

有些孩子可能比較擅長運動,有些孩子可能比較擅長實踐類的技能,有些孩子可能適合藝術類的活動,但是,他們遇到了一門心思讓他在學校學習這條跑道上勝出的父母,對孩子來說就是一件非常苦的事情。

不同時代的孩子,其實都在經受不同的苦。

就像前段時間,幼兒園里3.4歲的孩子每天堅持做核酸,即使在停課期間,也要早起在寒冷的室外排長隊去做,何嘗不是一種苦呢?

家長擔心孩子吃不了苦,主動選擇讓孩子吃苦,出發點無非 是讓孩子珍惜生活,珍惜生命,形成堅韌的性格,擁有抗挫折的能力,在未來瞬息萬變的社會中有更強的應對能力。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曾經做過一項對孩子吃苦教育的調查,結果顯示:81.8%的受訪者贊同父母對孩子進行「吃苦教育」,65.7%的受訪者認為「吃苦教育」對孩子未來發展有很大幫助。

那麼,只有讓孩子去嘗試高強度的體力勞動才算是吃「苦」教育嗎?我覺得不盡然。

體力上的苦也好,精神上的苦也好,只有孩子能夠從中得到正向的東西,比如堅韌、努力、感恩,吸收到良好的「營養」,才算是有效。

不然,做再多的體力活,吃再多的「苦」,也不會有太大的用處。

只要孩子能夠吃得了這三種「苦」,未來發展大機率不會差。

01、提升意志力的「苦」

有很多人認為沒有必要吃體力上苦,我認為,若吃得了體力上的苦,也是能夠強大心理的一種方式。克服體力上的困難,需要強大的意志力,需要用精神和理智戰勝本能,本身就是一種能力的提升。

那些能夠跑好馬拉松的人絕大多數擁有比一般人更強大的意志。

當然,如果只吃體力上的苦,吃到麻木就沒有必要了。對我們的孩子來說,吃體力上的苦只是磨煉意志力的一個手段。

提升意志力并不是只有做高強度的運動才能做到,其他事情也可以,比如堅持做好一件事,中間需要很多次克服浮躁心理和困難;比如特別饞蛋糕,擔心長胖使勁忍住暫時不吃等,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意志力。

蘇軾曾說過: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心理學博士Angela Lee Duckworth對意志力的研究成果,使她獲得了2013年美國的「天才獎」。她的研究成果就是: 決定學生學業是否優秀的關鍵因素是「意志力」,而不是智商。

所以,擁有強大意志力的孩子,未來的工作和生活都會應付自如。

02、提升心理素質的「苦」

現代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苦,更多的是來自各方面競爭的心理壓力,比如,考試考砸了、努力學習卻成效不明顯、同學間互相攀比等等。

孩子若心理素質不夠強大,很容易被這些大人看來的小事情所擊垮,進展為厭學、抑郁、焦慮等心理疾病。

所以,要引導孩子 提升心理素質,能正確面對這些壓力,做到心理上的自洽和平衡。

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每天要接受海量的信息,身在加速度的發展進程,沒有強大的心理素質還真不行。

要想孩子能夠在這個時代活得幸福,一定要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

03、擁有穩定情緒的「苦」

這些年,家長們崇尚自由教育,孩子們比以前的任何一代都擁有更多的情緒表達自由,但也由此讓部分孩子養成了隨意發脾氣的不良習慣,有的孩子甚至動不動就對自己的父母出言不遜。

憤怒是人人都有的情緒,但是體現在外在行為上卻因管控能力的強弱而大有不同, 學會掌控情緒也是一件需要努力修行的事情。

拿破侖說過:能控制好自己情緒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將軍更偉大。

一個無法控制自己情緒的孩子,即使他成績優異,等他長大成人進入社會以后,也很難處理好人際關系,很難從工作和生活中得到幸福感。

反之,一個擁有良好情緒控制能力的人,在未來的生活中會有較高的幸福指數。

我認為,能夠吃得這3種苦的孩子,未來發展大機率會很好,如果不能,能占前2條也很不錯。

總之,身為家長要做的,不是要讓孩子在苦難中成長,而是讓孩子擁有能 吃「苦」的能力。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