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就是一門「慢」藝術
最近讀到一篇文章,叫做《牽著一只蝸牛去散步》。
文章利用講故事的形式,深入淺出地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教育孩子,就像牽著一只蝸牛去散步,急不得。
文中,上帝交給我一個任務,叫我牽一只蝸牛去散步。我不能走太快,蝸牛已經盡力爬,卻每次總是那麼一點點。無論我怎麼催他、唬他、責備他甚至拉他、扯他、踢他,都無濟于事。后來,我松手了,隨他自己爬。這個時候,奇跡發生了,我聞到花香,聽到鳥叫蟲鳴,感受到微風,世間的一切仿佛變美好了……
其實,周圍的環境沒有變。變的只是我們的心境。當我們不再執著于快慢的時候,換一種心境,換一種角度,就會看到一個不一樣的世界。教育孩子,何嘗不也是這樣呢?
情緒失控,我就默念:假如我是孩子……沒有一個孩子是自己選擇來到這個世界上的。親愛的小孩,你沒有嫌棄我的不完美不優秀,無論我多麼平凡卑微,你都無條件的信賴我,全身心的愛著我,那麼,我有什麼理由讓你傷心哭泣?
第一次讀到時我不禁感嘆,這不就像我和兒子嗎?他是那只慢騰騰的蝸牛,而我就是那個催他、唬他、責備他的人,很多時候,并不是他不想做得快,做得好,而是他的能力只有如此。拼盡全力也達不到我的要求。
三歲的他脫衣服用了十幾分鐘,我嫌棄他太慢,卻不知道解扣子這個精細動作,對他來說有多麼困難;五歲的他總是做不到按時睡覺,我訓斥他磨蹭,卻不知道在6歲前的孩子心里,根本無法建立起時間這個概念;
七歲的他每次寫作業專注不超過20分鐘,我被氣到發瘋,卻不知道這個年齡孩子的注意力,最多保持不過十幾分鐘。以前我經常對他吼「你怎麼就像蝸牛一樣」,現在的我知道,其實,他就是一只「蝸牛」。
因為,這是成長必經的階段,因為他的大腦發育程度只能讓他完成這件事情。我們在養一只「小蝸牛」,已經非常了解他的個性,他也想快起來,可是就不行,那我們寧愿選擇陪他一起慢下來。
與其說陪她,倒不如是他陪我們。因為有了他,帶給我們太多歡樂,我們的生活才更加精彩,一起欣賞的風景才更加美麗。時光不負有心的父母,孩子快起來的速度讓我們驚訝,成長就是一瞬間的事,請慢慢陪孩子體會由慢到快的愉悅,等老了回頭看看都是甜蜜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