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有本事的父母,越喜歡在這4件事上「小氣」

Wendy媽 2023/04/11 檢舉 我要評論

總有一天,孩子要離我們遠去,獨自面對包括生病在內的許多苦難。父母預先能幫助孩子的,就是向孩子口授一張路線圖。它也許不那麼準確,但聊勝于無。

上周,和幾個媽媽一起閑聊。

一位媽媽吐槽自己的女兒:

兮兮想要冰雪奇緣的樂高,我沒給她買,她既然說我小氣,幾天不理我,你們說現在的小孩咋這麼難伺候啊!

聽了她的話,另一位媽媽一針見血地說:

我看你就是對她太好了,什麼要求都依著她,她就覺得你應該給她買,我看你就是應該小氣一點,不要什麼都去滿足她。

那位媽媽聽完,直嘆氣。

她慣孩子,我們都知道。

女兒想吃烤鴨,她可以在開飯的前一秒出門去給女兒買;

出去吃飯,每次都會按照女兒喜歡的口味選餐廳;

女兒想要什麼,幾乎沒有拒絕過。

看她如今焦頭的模樣,我特別心疼她的「大方」。

本以為是為孩子好,最后卻成了矛盾的導火索。

很多父母秉著「再苦也不能苦孩子」的理念,總是對孩子很大方,無論什麼都由著孩子。

但是有時候,父母就應該「小氣」一點,才能養好孩子。

01

物質上「吝嗇一點」,孩子更懂珍惜

有一個女孩子,被父母從小養成了「物質女孩」,酷愛購物,因此負債高達幾十萬。

父母從小就寵著她,無論她提出什麼要求,父母都不會拒絕。

名牌衣服、包包、手機,只要是她能提出的要求,父母都盡力去滿足她。

在父母這種「富養」下,女孩子的觀念變成了:東西一定要買好的,我想要什麼都要得到。

漸漸地她變成了一個追逐名利的女孩,各種高檔化妝品、包包愛不釋手,花銷也越來越大。

工作后,她不僅將工資花到其中,還借網貸進行購物,最終負債幾十萬。

此時的父母還沒有覺悟,甚至因為女兒債務,想要賣掉房子替她還債。

近幾年,一套「富養」理念帶偏了很多父母,他們把無條件的滿足當成是給孩子的精神富養。

有些父母對孩子特別大方,即使自己勒緊褲腰帶,也要給孩子吃好的、穿好的,生怕孩子落后于人。

就是這樣的誤區,讓許多孩子索要無度。

爸爸不給兒子買名牌鞋,兒子就讓爸爸下跪;

媽媽不給女兒買蘋果手機,就被罵…

許多孩子在父母的「投喂」下,孩子只會躺在父母的懷里,吃、喝、玩、樂,永遠只有索取,不知上進。

在教育上,父母就該「吝嗇」一點,對孩子的需求引導他自己去努力獲取,而不是把手伸向父母。

孩子體驗過獲取的過程,才有結果的珍惜。

袁詠儀曾在節目里談到,兒子小時候一直想要一只小狗,但是7歲前她一直在拒絕兒子。

直到兒子7歲時,她才答應給兒子買。但是,到了寵物店以后,她并沒有馬上給兒子買,而是讓兒子去撿狗屎。

為了得到小狗,兒子連續撿了兩天狗屎,才得到了一只小狗。

袁詠儀說:

當孩子想要某樣東西的時候,先教給他的不是「索取」,而是「換取」。

孩子主動去獲取的需求,是他們努力之后的結果,不僅讓他滿身的榮譽感,還要比父母給予的珍惜十倍之多。

02

犯錯后,父母多「計較」一點,孩子更有責任感

有一件真實的事。

一名男子在電影院里不停地朝著地上吐口水。

當工作人員上前制止,他的媽媽立馬上來勸說:「他還是個孩子,不懂事,別和他計較。」

一句話讓在場的人都懵住了,有人輕嘲:「他才30歲,怎麼不是孩子呢?」

教育最大的「覺醒」是教會孩子攬責。

但是,卻有很大一部分的父母缺少這方面的覺悟。

我們經常看見有一些「熊孩子」搞破壞、擾民、打人,他們的身后都要麼站著視而不見的父母,,要麼就用「他還小」為原因替孩子敷衍了事。

殊不知:父母的是非不分直接影響孩子未來的處世之道。

兒童心理學專家曾提出:

3-6歲,通常被稱作「潮濕的水泥期」,這是孩子可塑性最強的時期,也是性格形成、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7-12歲,則被稱為「正凝固的水泥期」,這一時期孩子性格、習慣等一旦形成,孩子長大后,將很難再更改過來。

也就是說,孩子的「試錯期」是在3-12歲這階段:此時的規矩和底線,是約束孩子行為、塑造孩子品行的重要階段。

孩子犯錯了,父母就該「斤斤計較」,再小的錯誤都要去追究孩子的責任,他能幫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知乎上有個女生分享了一件事。國中時,班上有個女同學臉上長滿了青春痘,有些還紅腫化膿潰爛。

那時候,大家見到她就像躲避瘟神一樣。

有些同學還因此去欺負她,當時她也跟著其他同學一起欺負那個女生。

有一次媽媽去學校看她,正好看到她推那個女生,媽媽立即當眾訓斥她,并讓她當著眾人的面跟那個女生道歉。

她很委屈。

她當時想「為什麼別人都可以欺負她,而我要當眾跟一個大家都欺負的女生道歉」。

媽媽當時教導她: 永遠不要因一個人的外貌嘲笑別人

波蘭作家顯克維支說:

如果每個孩子都能有一只「溫柔的手」在引導他前進,而不是用腳去踢他的胸脯,那麼,教育就能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使命。

犯錯,是每個孩子都必然的經歷, 「推責、逃避」都是不可取的行為,而是要通過讓孩子去經歷「痛苦,以此來矯正他的是非觀念。

教會孩子:不抱怨、不逃避,堅守底線和原則,是每一個父母的責任。

03

生活上,父母「小氣一點」,孩子更獨立

作家畢淑敏在《學會生病》中講了自己和兒子的故事。

有一次,兒子發高燒,她依舊細心地照顧孩子。

但是她突然發現每次孩子生病,都是她在照顧孩子,孩子很依賴她。

為了擺脫兒子的依賴,這一次畢淑敏鐵了心不去管兒子。

兒子最終扛不過,只能搖搖晃晃地獨自出門去看醫生。

雖然畢淑敏也非常擔心孩子,但是她清楚:她可以照顧孩子一時,但沒辦法照顧孩子一世。

她在書里寫道:

「總有一天,你要離我遠去,獨自面對包括生病在內的許多苦難。

我預先能幫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張路線圖。它也許不那麼準確,但聊勝于無。」

為什麼80%的孩子到了成年還非常依賴父母,因為: 父母一直照顧孩子,他就會一直是一個孩子。

不是每件事父母都要親力親為,凡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父母都不該去替孩子做。

比如說:孩子讓我們幫忙洗襪子,父母就是不要去幫;孩子想吃一樣東西,媽媽讓他自己做。

雖然苛刻了一點,但是孩子的 意志得到了磨煉,各種能力也得到了提升,會成長為一個非常優秀的人。

復旦大學教授沈奕斐提出過一個觀點: 「媽媽是超人」會害了孩子一生。

她在家里會將所有的責任都做好分工:

老公主要負責陪伴,學習讓孩子自己負責,家務活她會讓家里的每一個成員都參與。

在她的培養下,她不僅能有「忙里偷閑」的時間。

她的孩子也是暖心又獨立,在家里看到任何小事都會主動幫忙。

比如:她吃三明治撒在地上了,兒子看到了第一時間就會過來收拾。

在兒子眼里,干家務從來不是媽媽一個人的事情,照顧媽媽理應是自己的責任。

在生活上,父母要學著給孩子表現的機會,讓孩子學會獨立和自理,擁有責任與擔當。

美國心理學家約翰·戈特曼說過, 每個人身上都有「孩子」和「成人」兩個角色。

父母不要總給孩子一種「大人」的形象,學著像孩子一樣「小氣」做人,生活上多和孩子計較一點,以此來讓你們的關系達到巧妙的平衡。

父母的「懶」才能逼著孩子去進步。

04

學習上,父母「小氣」一點,孩子更有韌勁

網上有一段小女孩哭著打乒乓球的視訊火了。

視訊中小女孩一邊流淚喊「爸爸」,一邊又能精準地接下每個球。

談到小女孩哭,父親這樣說:學習乒乓球是她愿意的,但她畢竟是孩子,累了、倦了、受批評了都會想到退縮, 我認為作為家長應該引導并且陪伴孩子去堅持。

這一做法被很多人稱贊。

如今,經歷了一場「雞娃」的風波后,很多父母實行了一種「躺平」的教育方式。

有些父母覺得:

孩子不想學,就別逼他了吧!

不要給孩子壓力,隨他去吧!

孩子玩手機,那就給他玩一下吧!

喜好的興趣班,因為太難就不讓孩子去了。

在學習上,沒有原則,很容易對孩子妥協。

但是在孩子喜歡的事上「逼」一把,是父母義不容辭的責任。

每個孩子并不是天生就有持之以恒的韌勁,你若縱容他偷懶,他將來就一事無成;你若放任他不學習、不努力,就等于在給他的將來埋下痛苦。

美國幼兒教育家凱茨曾提出一個理論,叫 「習慣性愚蠢」,即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會因為某種原因,對學習產生懷疑,從而喪失自信心。

所謂 :「習閑成懶,習懶成病。」

如果孩子一直處于舒適的環境下,那麼他就一直會處于懈怠、沒有上進的學習環境中。

所有父母都該明白, 「愛孩子」和「立規矩」從來不是單獨存在的。

有時候,孩子偷懶,父母監管才能成就有潛力的孩子。

網上有一個五年級在讀的小女孩,她的媽媽給她制定了一系列的家規和學習計劃。

每一天,媽媽都會陪孩子一起完成。

久而久之,小女孩越來越自律。

每天六點半起床晨讀;放學回家也不需要父母監督自己會主動寫作業;周末的時候自己閱讀和練字。

孩子的優秀,既要有父母的態度溫和,更要有背后的嚴格。

孩子的潛力也需要父母「逼」一把,尤其是他在懈怠和迷茫之時,我們就要想辦法激發他的潛能,幫助他少走彎路。

05

有教育專家說:

每一個在教育過程中,每個孩子都是一顆潛力無窮的種子,只要穿破泥土,澆灌養分,就能長成超乎我們想象的參天大樹。

身為父母的我們,要用力量去喚醒孩子,讓他生根發芽,枝繁葉茂。

我們能給予孩子的:

他有需求時,給他能自己獲取的方法,而不是等著給予;

在做一件事時,明白自己的責任有多大,不會想著逃避;

選擇一件事時,知道自己可以不依靠任何人,而不是依賴父母;

堅持一件事時,永遠能夠用韌性克服困難,而不會退縮。

給予孩子最好的愛,就是給予他能獨立應對一切困難的能力。

共勉。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