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蜜絲懂帶二寶去逛超市,突然被海鮮區那邊傳來的聲音吸引。
走近一看,一個約莫3、4歲的小男孩正顫抖著把手放在大閘蟹的殼上,而他的媽媽,則用力拽著他的手臂往前伸,嘴里還不時嚷嚷著: 「有什麼可怕的,螃蟹都不敢摸,真是個膽小鬼! 」
小男孩委屈的眼淚快要掉下來,手指邊往回縮邊小聲回應: 「媽媽,我害怕,我害怕...」
我們總是不可免俗地對孩子有所期待:
希望他勇敢,希望他多才多藝,希望他懂禮貌……
但孩子有自己的發展規律, 在不適當的年齡,要求他做到這些,就是父母的不對!
所以在孩子3歲前,這6件事千萬別逼孩子做。
01 逼孩子勇敢,只會讓他更膽小
還記得小時候因為怕黑而睡不著覺嗎?記得小時候腦子里稀奇古怪的可怕的「鬼怪」嗎?
在我們成長的每個階段,總會有一些害怕的東西。
同樣,作為初來乍到的寶寶, 他對這個世界的了解程度有限,所以當然也會害怕很多東西——怕小狗、怕小丑……
如果只是蒼白地告訴孩子 「有什麼可怕的,要勇敢」「你是個勇敢的孩子」「咋這麼膽小」, 只會加深孩子的恐懼,讓孩子越來越膽小。
在孩子3歲前,我們要做的是:
不輕視——不說「這有什麼好怕的」,而是說「媽媽看到你非常害怕,告訴媽媽,怎麼了?
」
不強迫——不說「別的小朋友都去了,你也快點吧」,而是說「等你準備好了,媽媽陪你一起去,好嗎?
」
◆ 不回避——不說「你怕小狗?
02 不要強迫孩子分享
小區里的大姐跟我閑聊時憂心忡忡地說道,自己3歲的兒子,很少跟小區的孩子們分享玩具,別人動一下也不行,還喜歡玩別人的玩具。
小區里的一些老人,就覺得孩子小氣、自私。 家長覺得很丟人,用了很多辦法想要逼孩子分享玩具,但都不奏效。
其實,這樣的情況對三歲的孩子來說,再正常不過了。
因為這麼大的孩子,只會注重自己的利益,很少考慮別人的感受。
經濟學家、瑞士蘇黎世大學教授恩斯特·費爾曾經做過一個有名的「糖果實驗」。
恩斯特發現,參與實驗的孩子的行為選擇表現出明顯的年齡差異。
在第一輪實驗中,近80%的7至8歲兒童選擇與另一名兒童平分一份糖果。
在第三輪實驗中,雖然面對著雙份糖果的誘惑,仍有高于40%的7至8歲兒童選擇與另一名兒童各得一份糖果,而3至4歲兒童中只有不到9%的人會選擇與對方平分。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 自私或許是孩子的一種本性,三四歲的兒童通常是最自私的,而懂得與人分享,往往要等到七八歲左右。
在孩子眼里,玩具不止是一件幾十塊的玩具那麼簡單,而 是他的心愛之物,是他精神的依托,對沒有收入的孩子而言,每一件玩具都是「天價」。
在兩三歲的孩子眼里,甚至會覺得玩具就是自己身體的一部分。
對玩具的「吝惜」,也恰恰是孩子開始具備自我意識和物權意識的表現。
但對于3歲內的小寶寶來說, 千萬不要強迫TA分享和謙讓,因為這樣可能讓孩子變得更自私、更懦弱、更不自信。
在孩子3歲前,我們要做的是:
媽媽應該 尊重寶寶自我意識發展特定時期的這個表現,承認一些東西的確是寶寶的,讓他感到安全。
尊重孩子,保護孩子的維權意識。 孩子不愿分享,我們就不要強迫孩子分享。
03 不逼孩子多吃
在飯桌上,我們經常看到的畫面就是:
孩子已經說了吃飽了,但父母還是擔心孩子沒吃夠,總要催促著再吃一點;甚至拿著筷子把孩子拉回來,能多吃一口就多吃一口...
事實上,孩子在1歲半以后, 就有意識感知饑餓和飽腹了,如果孩子說吃飽了,家長就沒有必要再喂了,否則很容易讓孩子吃撐。
孩子吃多少飯,要盡量尊重他們的意愿,不要強迫他多吃。
要知道, 吃太多不僅會導致發胖,還會影響腸胃和消化系統的正常發育。
04 逼著孩子打招呼
其實這件事,很多的我們小時候都遇到過,每次父母帶著孩子出門,看到「陌生人」后,總是讓孩子打招呼,可是對于孩子來說,自己沒有見過這個人,很是害怕和緊張, 強行讓讓寶寶跟陌生人打招呼,會讓孩子陷入一種緊張不安的情緒中。
如果父母還給孩子扣上「沒禮貌」的帽子,就容易讓孩子覺得自己是「不好的」,感到自卑。
05 逼孩子外向
我們小區里有幾個年齡相仿的小孩兒,總在花園里一起玩。
其中有個內向的男孩,每次出來玩都被媽媽催:
快跟大家說你也想一起玩兒,快去啊!
你活潑一點,扭扭捏捏干什麼?
這幾年下來, 在媽媽內向、不合群的數落下,男孩的交際能力非但沒進步,反而說話開始結結巴巴了。
《安靜,就是力量》的作者說: 我們一味地吹捧外向,其實是犯了嚴重的錯誤。
內向只是性格的一種,不等于膽小、懦弱,只是孩子更注重自我內心的感受罷了。
其實, 內向孩子的洞察力、理解力和創造力更優秀。
過多的社交和熱鬧,對他們反而是一種消耗。
存在即合理。
比起外向,我們更希望孩子擁有真正的快樂。
06 逼孩子分房睡
分房睡的最佳年齡是多少呢?
3個月、6個月、2歲、3歲、4歲,還是普遍提倡的5歲?
關于孩子什麼時候跟父母分房睡最合適,眾說紛紜。
有的育兒專家建議學習國外的做法,孩子出生后就跟父母分房睡。
有的建議孩子3歲前完成分房睡,還有的建議孩子 6 個月就考慮分房睡 ......
但是,關于孩子什麼時候應該跟父母分房睡,并不能一刀切。
隨著孩子的成長,一個人睡覺是肯定的,這一點毋庸置疑。
但我并 不贊同一味地聽取網上的話,不顧及自己孩子的感受,過早地讓孩子自己睡。
孩子是不是一個人睡真的能和精神上的獨立扯上關系嗎?恐怕這只會打擊孩子,他甚至會懷疑爸爸媽媽到底還愛不愛我?
而 小朋友需要的只是父母的愛,這樣孩子長大了才會更有安全感。
當孩子還沒有準備好跟父母分房睡的時候,不要強迫他。
教育學家說: 孩子的生長發育規律才是教育規律。
父母如果懂得這些,就可以順應寶寶的需求,不強迫、不打壓。
所以, 別看寶寶小,但是他需要的自尊和信任一點也不比成人少。
我們做媽媽,在他們小時候努力保護好他們的天性,長大后,他們更容易成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