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為什麼三歲以內,孩子必須跟媽媽睡?答案溫暖又扎心

Wendy媽 2023/04/04 檢舉 我要評論

孩子一歲半前,一直和我睡。有段時間,我工作特別忙,每天早出晚歸,孩子就和他姥姥睡了。將近一個多月,我和孩子也沒見上幾面。有一天,我突然發現他和我沒那麼親了。原來每次我上班,他不讓我走,總是撒嬌,求抱抱。

每次上班出門前,孩子都會求抱抱

抱幾次,親幾下,還不夠,循環往復,無法說再見,以至于上班總會遲到會兒。可我內心還是歡喜的,將他攬入懷中,說著悄悄話,幸福感爆棚。後來,我去上班,和他打招呼,他也只是應付差事式的揮揮手,有時連再見也不愿說。

晚上,我哄他睡覺,睡到半夜,他突然醒了,竟然要找姥姥。我把她抱起來,怎麼哄都沒用,他用雙手將我往外推。我一直以為,夜晚是我和寶貝的獨處時光,我才是他最信賴的人。我一直覺得,無論他和誰睡,誰陪他,他都和我最親。

孩子和誰睡,就會和誰親

沒想到,那只是我的自以為是。在寶寶心里,沒有誰是不可替代的,哪怕你是他的父母,和他有最深厚的血緣關系,那也不會成為你就是唯一的理由。

孩子的內心就像明鏡一樣,誰與他朝夕相處,誰待他滿懷熱忱,他清楚的很,哪怕是不太會說話的年齡,他也會用眼神和行動表示。

01孩子三歲前,最好和媽媽一起睡

育兒專家小巫曾在《讓孩子做主》中提到,「孩子跟誰睡,就是誰的孩子。孩子跟保姆睡,就成了保姆的孩子,如果保姆不能做到像親生母親那樣愛孩子,那麼孩子豈不成了父母雙全的孤兒?」

孩子跟誰睡,誰真心陪伴孩子,孩子就和誰親

孩子跟誰睡,誰去照料孩子,孩子就和誰親。反過來,也可以說,孩子和誰親,就愿意和誰睡。 李玫瑾教授曾做過一場講座,主題是《為什麼三歲以內孩子必須跟媽媽睡》,里面講到一個故事。

有個朋友很有錢,請了兩個保姆照顧孩子,一個負責白天看,一個負責晚上看。李玫瑾告訴朋友,要將晚上的保姆辭掉。朋友不解,「為什麼呢?辭了保姆,誰陪孩子睡覺。!」

「讓孩子和你睡」,她建議。朋友哭訴,「我想睡個好覺啊,孩子和我睡,我休息不好。」「睡覺恰恰是人在排味最濃的時候,孩子在你的屋里,他聞到你的氣味,他就覺得你親近。」李玫瑾這樣解釋。

李玫瑾教授認為,孩子3歲內,要和媽媽一起睡

孩子在媽媽的子宮里待了十個月,已經熟悉媽媽的聲音、媽媽的味道,在夜晚靜寂的時刻,人往往比較脆弱,嬰兒內心更是恐懼無助,而媽媽就像一道光,給他帶來無限的安全感。

英國精神分析師鮑爾比在《母親的照料和精神衛生》中,也提出了相似的觀點,并將母親與孩子間的情感聯結稱為「依戀」。即「嬰兒和年幼的孩子,應該和母親建立一種溫暖的、親密的、持久的關系,在這個關系里,雙方都能感覺滿足和喜悅」。

英國精神分析師鮑爾比將母親與孩子的情感鏈接稱為「依戀」

因為孩子與母親的關系,決定了他與世間萬物的關系。在生命最初時期,母親的每一個擁抱,每一聲呼喊,每一絲微笑,每一次陪睡,孩子都會記在心里,成為珍藏的記憶。

02幼年時陪伴缺失,孩子和父母不親

19世紀,美國心理學家勒內•施皮茨做過一項實驗。孩子3個月前由媽媽照顧,之后交給專門的機構撫養。結果發現,離開媽媽后,剛開始還比較快樂的寶寶,隨著時間的推移,竟然變得麻木遲鈍,甚至是恐懼。

媽媽離開一周后,孩子面目表情變得麻木、遲鈍、恐懼

因為撫養機構里,每個工作人員要同時照顧好幾個孩子,而且僅僅是完成工作,沒有付出情感,所以未能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依戀關系。

作家李雪曾說,「孩子越小,與撫養者的關系對其一生的影響就越大;越是嚴重的心理創傷,越是多發于生命早期。」如果孩子嬰幼兒時期,缺少父母的陪伴,就有可能破壞掉孩子終身的安全感和幸福根基。孩子的心靈是敏感而細膩的,如果不好好呵護,就特別容易受傷。

心理學家認為,「孩子幼年時期,是父母和孩子建立親子關系的重要時期,錯過了這個關鍵期,很難再讓孩子和父母變得親近。」

有個女孩兒曾講過自己的故事。小時候被寄養在親戚家直到10歲,她從來沒有體會過被父母抱在懷里,和父母躺在一張床上是什麼感覺。

後來,隨著年齡慢慢長大,她已經習慣了一個人,不再需要父母,和他們無話可說。父母怪她為何跟他們不親,可她是真的親不起來。

錯過建立親子關系的關鍵時期,孩子長大后,和父母很難親近起來

後來,她遇到了生命中的另一半,步入婚姻。老公很疼惜她,女孩受傷的心,在他們建立的小家里,慢慢得到了療愈。兩個孩子相繼出生,盡管生活很艱難,她和老公卻始終把孩子帶在身邊,「我們是兩棵風中搖曳的小草,也要護著這棵小小草。」

因為孩子的感情最簡單直接,誰真心陪他,他就和誰親。她曾承受過缺失父母陪伴之苦,不想讓孩子再重蹈覆轍。

03過度依戀,走向另一個極端

缺少父母陪伴的童年,是孩子一生的缺失,也是一個家庭深深的遺憾。但過度陪伴,變態依戀更有害。

有時不是孩子不愿意自然分離,而是父母舍不得分開。

台灣女星狄鶯曾在節目中談到自己的育兒觀,她對孩子的依戀與控制達到病態的程度,讓人大為震驚,無法理解。

母子過度依戀,該放手的時候不放,容易走向另外極端

兒子12歲那年,她才停止喂奶。她與孩子一起睡了15年,讓孩子摸她的胸,還曬出相擁的親密照,自己穿得很暴露,并配字「千萬不要告訴老公我有小狼狗。」

直到有一天,她發現孩子有了生理反應,才決定和孩子分床睡,但已經太晚了。後來,孩子到美國上學,購買槍支和彈藥準備襲擊學校,最終被捕入獄。

過度陪伴依戀,對孩子心理及性格是致命的

心理學專家余金龍認為,「 4-6歲是性蕾期,孩子5歲左右,開始意識到男女性別差異。父母最好與孩子分開睡,給他創造獨立空間,培養孩子完整人格。

狄鶯作為母親,該和孩子分離的時候,沒有及時分離,反倒以愛的名義,控制孩子。這段不正常的母子關系,對孩子心理及性格的影響也是致命的。

04最好的親子關系,是恰當好處的愛

為人父母,或許從來都沒有標準答案。但最好的親子關系,應該是這樣一種狀態,就像北大才女趙婕寫到的:「我欽佩一種父母,她們在孩子年幼時給予強烈的親密,又在孩子長大后學會得體的退出。照顧和分離,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須完成的任務。」

最好的親子關系,是恰當好處的愛

作家黎戈和女兒皮皮就是如此。

黎戈艱難地懷孕生下女兒,陪伴女兒長大,為她寫幼兒食單和成長筆記,一起閱讀,參觀博物館……

但卻始終堅守這樣的準則,「不以愛為名,越界干預他人的生活。一個自小被尊重,擁有自我空間的孩子,才會有對他人的尊重。」

皮皮小時候,給自己設計了一張名片,上面是穿著短裙的卷發姑娘,寫著「要努力學習,想做個設計師。」黎戈對女兒的生活方式以及夢想愿望,都表示理解和尊重,哪怕女兒未來想改名,那也可以。

一個自小被尊重,擁有自我空間的孩子,才會有對他人的尊重

孩子有孩子的世界,大人有大人的世界。「越是愛孩子,越要加強自我建設,加固自己的精神世界,把自己從孩子身上拉開,以免無意中壓垮對方,傾軋別人的生命。」

喜歡李健唱的《小鳥睡在我身旁》,歌詞寫到「小鳥睡在我身旁,就像花兒吐芬芳,看著她小小的翅膀,還要為自己擋風霜,誰也不能傷害它,我要保護她飛翔。」

真正的愛不是捆綁,強制,和束縛,而是恰到好處,是最初的呵護和陪伴,也是最后的放飛和成全。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