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上見到這麼一個問題: 「帶著孩子外出游玩,遇到不懂禮數的人插隊如何應對?」
網友對此爭論不休,有的網友認為插隊是「道德行為敗壞」必須制止,并且與其去理論,。有得網友則認為,倘若自己不太急,沒必要太過在意,畢竟帶著孩子呢。
大家的說法各有道理,那麼到底如何通過「插隊」事件教育自己的孩子呢?前段時間我在電影院見到的一幕,就非常有教育意義。
「媽媽,她為啥能插隊?」兩位媽媽不同回答,影響了孩子人生格局
大概是上周末,和閨蜜去看電影,當時是下午5點多,正好是人流高峰時段,大家都在排隊取票,本來一切正常,突然前面騷動了起來。
一位二十來歲的小伙子和一位大媽吵了起來,大致意思是取票要排隊,不能隨便插隊,后來才知道,并不是大媽插隊,而是 大媽「慫恿」小孫女先去插隊取票,認為沒人和小孩子較真,卻沒成想遇到了「較真」小伙。
大媽的意思是,她孫女才9歲,取個票也就幾分鐘的事情,小伙子怎麼就不能謙讓一下?而小伙子堅持自己的道理,不能插隊就是不能插隊,這事情沒得商量。
由于離得遠,我沒看到最后雙方是如何協調的,不過那個小姑娘還是提前買了票,而 旁邊兩組家庭的對話也引起了我的注意。
「媽媽,她為什麼能插隊?」一位年僅4、5歲的小姑娘,抬頭問媽媽緣由,可能和前面小姐姐插隊的行為,和媽媽的日常教育有差異,讓孩子很是好奇。
「可能是她的電影快到時間了吧?比較趕時間,我們時間還早,不著急。」女孩媽媽摸著閨女的頭回答道,滿臉和善。
而旁邊另有一位媽媽,「趁機」開始教育自己的兒子了: 「你看那小姑娘多沒教養,那麼大了還插隊,再有理都不行,你以后可不能插隊,會被人恥笑的,知道嗎?」
▷▷小編提問:你覺得這兩位媽媽誰的說法對呢?
這兩位媽媽的回答, 前者看上去好像更文明有禮,可在小編看來,她的孩子早晚要出問題。媽媽的本意是希望孩子能體諒別人,不要輕易與別人發生沖突,殊不知自己的回答也透露出另外一層含義:在有需要的情況下,就能 踐踏別人的正常權益,隨意「插隊」。
在這樣的教育模式之下,孩子的性格會分層:平時表現得彬彬有禮,為人和善,可一旦涉及自身利益時,仿若換了一個人,變得自私、野蠻、不講道理, 很典型的「雙標人格」。
另外一位媽媽的回答,雖然帶有明顯人身攻擊傾向,可她并沒有講臟話,只是把自己心里的不滿說給孩子聽,這 既是在教育孩子,讓他不要隨便插隊, 也是在警示孩子,要是插隊就會被別人說「沒教養」。
久而久之,這個孩子會明白, 錯就是錯,安上一萬個理由也沒用,做任何事情都是有代價的,違反社會道德的事情不能做,不然會被別人在背后罵。
▷答案:第二位媽媽的處置,其實更為妥當
教育孩子與人為善,不是讓他們適應「吃虧」
大家身邊肯定都存在這樣的人,他們樂于助人、脾氣好、整天樂呵呵的,是所有人嘴里的「好人」,感覺每個人都跟他很熟。
看似美好,可一旦遇到大事情,大家第一反應就是: 將麻煩的事情交給他來做!
與人為善,固然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與他人發生直接沖突,可問題是, 當「善良」需要建立在自己吃虧的基礎上時,它對孩子而言,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有人說「吃虧是福」,人不能總想著占便宜,要想與別人交好,就得懂得讓利。道理沒錯,不過個人認為, 「交好」這個詞的定義應該是「互惠互利」,它不僅分事,還得分人, 一味地占利那是自私,而只知道吃虧,那叫「冤大頭」。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體諒別人的同時,也必須培養他們的脾氣與三觀,什麼事情可以忍,什麼事情必須做,孩子心里要有一桿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