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數的家庭中,爸爸的角色就是在外忙碌奔波只有44.2%的家庭的父親經常參與孩子的養育,帶娃這件事都是都交給了媽媽,55.8%的家庭則由母親主導養育。調查發現,在嬰兒1歲之前,母親的陪伴比父親的陪伴更為重要。
李玫瑾教授說:在孩子1-3歲之間,最好是媽媽陪伴在孩子身邊。對于帶娃這件事,母親通常會花費比父親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而媽媽做的稱職與否,從孩子的一些行為上就能看出來。或許單純的認為孩子身上有許多小毛病,但是要弄清楚,孩子身上的一些「毛病」并非是毛病,在某種程度上,一個優秀的孩子往往代表了母親的成就。
1、貪心,不滿足的孩子
小夢有個四歲的女兒,雖然孩子年紀不大,但是「主意」很正,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就要媽媽給她買。這次,女兒選中了一個鉛筆盒,小夢覺得女兒已經有3、4個類似的文具盒了,就不太想給女兒買了。女兒也很機靈,見媽媽不同意,軟磨硬泡地讓小夢給她買了一個新橡皮擦。對于總是「得寸進尺」的孩子,小夢也很苦惱,孩子這麼「有想法」是不好的嗎?
首要的問題是:喜歡「得寸進尺」
養育專家表示:幼兒在2-3歲之后,現在已經開始有自我意識了,對周圍的人和事占有欲會變強。有些孩子會挑戰大人的權威。那當然不是說他們敢向父母要「東西」,而是說他們敢說出自己的想法。
許多孩子在父母的管束下,沒有選擇的權利,更沒有主見,這樣反而對自己的成長不利。而那些有主見的孩子,多半擁有一位「開明」的母親,讓孩子自己做選擇,培養他們「無所畏懼」的性格。
教育調整:其實在孩子3歲以后,就可以讓孩子多做選擇,增加孩子的獨立能力。假如你家的寶寶太有「主見」,要讓孩子學會收斂,多與孩子溝通,讓孩子學會思考,學會尊重別人說的話。
2、其次是過分依賴母親
據心理學研究,嬰兒出生8-9個月后,認知能力就大大發展,并開始逐步進入「分離焦慮」階段。有些嬰兒總是特別粘人,就像媽媽的「小尾巴」,媽媽走到哪里,他們就跟著到哪里。事實上,嬰兒喜歡粘著媽媽,是因為媽媽可以給他們足夠的安全感,這是他們愛媽媽的表現,這也證明了媽媽是稱職的。
教育調節:寶寶太粘人了,媽媽也會很煩心。無論媽媽對孩子有多嚴厲,事情發生后他都會很快「忘記」,還是會粘著媽媽不放,因為他知道媽媽是愛他的,這說明媽媽平時給他足夠的安全感,而這種安全感來源于媽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即使在嚴厲的教育孩子時,也不是發泄情緒的。平時也要多擁抱、撫摸孩子,并用語言告訴他,「媽媽會保護你,媽媽非常愛你」,讓孩子獲得更多的安全感。
3、愛逞強
性格是一種不需要思考就能做出的行為。有些孩子像個小小大人很能干,往往擁有很要強的父母,如果你是個事事親力親為的人,那麼你的孩子也會「繼承」你的優秀基因。由此也說明父母自理能力的培養,有時孩子「逞強」是出于對媽媽的崇拜,孩子下意識地會模仿媽媽的行為。
教育調整:雖然性格要強是好事情,但凡事有度,不要讓孩子受到傷害。假如你是一位「逞強」的母親,要學會向孩子示弱,不要什麼事都逞強。平時也要多鼓勵孩子,不只在孩子做得好的時候,在他們受挫、失敗的時候也需要母親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