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血濃於水,但並不是每個孩子都喜歡自己的媽媽,尤其是長大後。
雖說孩子是父母共同的愛情結晶,但很多人還是和媽媽的關係最好,不僅因為媽媽是生育自己的人,她們也是甘於為孩子奉獻的人。
可隨著時間的改變,很多母親慢慢發現,孩子和自己的關係越來越疏遠,原本喜歡纏著自己的小尾巴,好像突然有一天就消失不見了。
當孩子小時候有這些特徵,父母要注意
雖說血濃於水,但親子間的關係還真不是完全靠著「生育」一詞建立起來的, 父母之于孩子,不僅有生恩,還有養恩。
在養育過程中,你是怎麼對待孩子的,親子關係都會有相應的改變。當孩子從小時候就出現以下特徵時,我們就應該注意了,因為如果繼續無視,他們長大後很可能不會和我們親。
01凡事都要唱反調
相信你也遇到過孩子跟自己唱反調的情況,尤其是他處於「可怕的2歲」或者是青春期,我們說的話,他們視若無睹,或者直接按照相反的方式來。
比如跟孩子說把玩夠的玩具放好,他偏偏要隨地亂扔;跟他說晚上10點前回家,他卻當成耳旁風,玩到大半夜……
如果孩子頻頻出現這樣唱反調的行為,那作為父母的我們必須多加留意,及時給予正確的引導,否則孩子長大後可能會不孝。
02隨意發脾氣
孩子雖然有時候讓家長心煩不已,但也是家裡的寶貝。尤其是現在生活水準提高,人們的家庭條件大多有所改善,便想著多寵著孩子一些。
對孩子好是沒錯的,可有些家長卻走入了誤區,任由孩子予取予求,使他變得無法無天。
這樣的孩子經常無緣無故發脾氣,小時候不懂得感恩,長大了也不會理解父母的不易。
03對待家庭中與母親有關的大事不參與、不表態
在家庭當中,孩子若有不想參與和自己相關活動的表現,母親也要重視, 那體現了孩子不在乎自己的態度,久而久之,距離就更遙遠了。
所以我們應該盡可能地製造機會,讓孩子融入到我們日常的活動當中,通過活動來讓彼此更加親密,對媽媽也更加認可。
04放假後能離寶媽多遠就走多遠
放假後意味著孩子和媽媽相處的時間長了,空間也增多了,這種時刻往往都是闔家歡樂的時候,但有的孩子就秉持著一種能離多遠就多遠的態度。
他們恨不得離媽媽遠遠的, 仿佛怕媽媽給自己增加多大麻煩一樣,其實這是屬於一種躲避性的行為,其內心一定存在著某種芥蒂。
當家長發現孩子與自己不親近,要考慮幾點因素
每個孩子一定都是和父母很親切的,如果我們發現孩子和家長有一定距離了,就要多去看看我們生活中的細節是否到位。
● 老人是否成了負面資訊的「傳聲筒」
孩子對家長的印象不好,距離拉遠,可能由於一些偏見的產生,而 這種偏見主要來源於日常照顧孩子的長輩們。
即老人成為了負面資訊的「傳聲筒」,經常在孩子面前有意無意說孩子媽媽的壞話,小孩子聽得多了在腦海中就會形成固有的觀念。
● 在孩子成長中,母親的角色是否缺席或被替代
再有就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媽媽這個角色實現的作用不是很強, 例如說其角色缺席,經常不在孩子身邊,又或者是被其他人所替代等等,對孩子都是種傷害。
● 在生活中是不是個「冷面媽媽」
孩子能否熱情,和媽媽對待自己的方式有很大關係,如果日常生活中媽媽非常冷漠,經常在孩子面前面若冰霜, 並且阻礙著孩子的情感釋放,對孩子就會形成強烈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