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傳統的育兒觀念中,有什麼三歲之前孩子可以看到不干凈東西,所以天黑的時候,如果父母要帶著孩子出門一下,老人多半是會阻止的,認為天黑了,孩子還是少出門。
父母肯定不以為意,認為這是老觀念,老思想,甚至認為這是封建迷信。實際上老人可能出發點是迷信,不過從科學角度解釋,天黑了,寶寶少出門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01氣溫低容易生病
晚上的溫度往往要比白天要低,而如果孩子還小的話,這個時候可能抵抗力比較差,如果晚上出門的話,就很容易生病。所以出于健康考慮,晚上還是不要帶著孩子出門了。
02睡眠質量受到影響
我們知道小寶寶一般在吃完以后,就會啟動睡眠模式,如果這個時候帶著孩子出門的話,就會干擾到孩子的睡眠,孩子沒辦法很好的入睡,睡眠質量也會會受到影響。
03影響身體發育
我們知道晚上9點以后是生長素分泌的最高峰,如果非要晚上帶著孩子出門的話,會影響到寶寶的睡眠時間,也會影響到孩子的長高,所以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是一個大高個的話,那麼在身體發育上一定要有所保證。
04孩子自己嚇到孩子
因為孩子本身想象力豐富,而且晚上的光線不好,如果這個時候剛好看到一些東西,明明是很普通的電線桿什麼的,但是在孩子豐富的想象力的作用下,就會看到完全不一樣的東西,并且孩子自己還沒有很好的表達能力,很容易自己嚇到自己。
05遭遇危險
因為晚上光線不好,加上晚上出行的人比較少,那麼如果遭遇到危險的幾率比較大。而且晚上的時候,可能因為夜色的掩蓋,也沒辦法很好的看到壞人的長相,這樣一來,可能出現危險以后,也很難找到始作俑者。
由此可見,晚上還是盡量少出門,但是如果非要出門的話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做好準備工作,最好多一個人同行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