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幼兒園受欺負,奶奶用3個笨方法讓孩子變得「不好惹,比「還回去」好用多了

Wendy媽 2022/09/14 檢舉 我要評論

鄰居家李奶奶的孫女上學期上幼兒園,總是時不時的受傷,孩子媽媽說這學期要給孩子轉園,覺得公辦的孩子太多了,老師沒有照顧好。

李奶奶是退休的老教師,她說「轉園不能解決根本的問題,如果不教會孩子反抗,到哪都是受氣」。

李奶奶的孫女比同齡人矮一些,屬于比較內向的孩子,我們剛認識她的時候,其他孩子一起玩,她都是一個人玩耍,不懂得和其他小朋友玩。

昨天在小區游樂場再見到她,感覺她像換了一個人似的,整個人開朗了很多。在滑滑梯的時候,有一個男孩子把她擠到了旁邊,她立馬大聲說「你這樣不對,你到后面排隊去」。旁邊很多小孩馬上也跟著說了,那個男孩子無奈只能退到后面去了。

李奶奶說現在不用擔心「孩子受氣了」,她已經懂得自己保護自己。孩子受氣,比起只教她「還回去」,這3個方法更有效。

1、以身作則,別做「中國式老好人」

我們身邊有太多的「中國式老好人」,我們總會在孩子面前說「沒事的,沒關系的」,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態度。

孩子的最初的學習對象就是父母,如果大人習慣了做老好人,那麼孩子慢慢地學會的也是忍受,不反抗。

2、強身健體,預防為上

李玫瑾教授說過「孩子一定要有體育鍛煉。」有運動,就有體能和體力。有了力氣,就不容易受氣。

在學習那些看起來弱小的孩子最容易成為被「不好對待」的對象,一定要讓孩子多鍛煉,力量的強大能夠壓制對方。

3、面對不好對待,態度要硬

如果可以「還回去」,但是干不過怎麼辦?李奶奶家孫女本來就偏小,叫她上手還回去根本就不可能的。干不過的時候就要眼神堅定看著對方告訴他「不可以」,氣勢上首先要壓住對方。如果對方還是不停止,就在語言說服對方,多教會孩子一些詞匯,在關鍵時候「文斗」。

李奶奶就是用繪本的方式,陪著小孫女將故事的人物演繹出來,每次講到了如何反抗的時候。奶奶特別用堅硬的語氣來講,讓孩子能夠感同身受,潛移默化受影響。

要讓孩子明白并非只有肢體沖突是屬于ㄅㄚ凌行為,在面對種種不公平以及讓孩子感到不舒服的舉動,都是一種ㄅㄚ凌行為。

只有孩子意識到這點,才會想辦法阻止,也才會避免更深一步的受氣行為。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