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難免犯錯,在某些事情上也無法做到最好,而父母的批評指正是一件非常必要的事。它能夠引導孩子朝事情正確的方向發展,但是批評也要講究方式方法,千萬不能胡亂的來,否則起不到教育意義不說,反而嚴重傷害到了孩子的自尊心,導致孩子出現兩極情緒—— 要麼破罐子破摔,對所有批評完全免疫,要麼內心被中傷,產生自卑、自暴自棄等負面情緒。
現實中很多家長批評孩子都經常會用到一句話「沒臉沒皮」,因為無論家長怎麼歇斯底里的批評喊叫孩子都不受影響,其實真正讓孩子變成這樣的原因就是家長沒有分寸的斥責。 每個人都有自尊和羞恥感,但是當自尊心長時間得不到他人的尊重時,羞恥感也會隨之降低,當孩子的羞恥感降低到一定程度,孩子臉皮開始「厚」了起來,家長的批評教育自然也就沒有用了。
反之還有一部分孩子內心敏感,家長的一次又一次不分場合不注重言辭的批評將他們的自尊心一次又一次的碾壓在地,時間長了讓他們變得更加敏感自卑,面對任何事的時候都畏首畏尾。所以對孩子進行批評教育是一門非常高深的學問, 想要達到正向的效果,家長需要謹記「五不責」。
最首要的就是「 當眾不責」,很多家長都喜歡當著外人的面立規矩,仿佛這樣做能夠顯示他們身為家長的威嚴,也有家長認為這樣做能夠激發孩子的羞恥心,讓他們謹記日后不再犯錯。
事實上當眾批評孩子或是拿孩子的糗事來取笑,這是會嚴重傷害孩子自尊心的行為,孩子越小心理越應該受到保護,因為這是他們建設樂觀、堅強、正向心理的關鍵時期,而當眾指責他們會傷害到他們幼小的心靈。
孩子犯錯,若是涉及到他人,應當及時制止,了解清楚情況確定是孩子的錯,責令他不許這樣做,然后將他帶到沒人的地方對他進行批評教育,讓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真誠的同對方道歉。
「 懊悔時不責」,也是家長們平時不注意的一點,當孩子不小心犯了錯,但是他們能夠及時的承認錯誤,比如孩子不小心打碎了桌子上的器具,他馬上道歉說「媽媽,對不起,我不是故意的」。這時候往往有很多家長的情緒點還在碎了的器具上面,根本不聽孩子的道歉,而是一味的批評發泄。
聰明的家長在孩子知錯而改后會對他們加以贊揚,然后告訴他們下次做事要小心,這樣既尊重了孩子,又讓他們消除了心理負擔,并且明白下次自己應該怎麼做。而糊涂的家長責罵孩子后, 會讓他們本就愧疚的內心受到更進一步的挫傷,進而產生逆反心理,反正認不認識到錯誤都要挨罵,干脆就破罐子破摔了。
「 歡快時不責」,當孩子因為自己做了某些事或者取得了好成績而滿心高興時,一些父母為了不讓孩子驕傲自滿就會在這時批評孩子「這麼點成績就得意洋洋了?」「看你那麼驕傲小心下次考不好看你怎麼辦!」「人家某某比你強多了都沒你這麼夸張」。在孩子高興的時候突然澆一盆冷水,會讓他們的自尊心摧毀的更快、更嚴重!不要吝嗇對孩子的表揚,孩子年紀小,容易驕傲也是常事,適當的提點一下他們,不要過分打壓。
還有就是「 三餐不責」,根據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城市少年兒童生活習慣研究」顯示: 超過一半的孩子在吃飯時挨過父母批評。現如今生活節奏快速,工作壓力巨大,餐桌成了家人交流最多的地方,所以很多家長就趁這個時候對孩子進行一系列批評教育。在飯桌上教育孩子,容易造成孩子消化不良,影響孩子食欲,讓原本輕松的飯桌成為孩子恐懼的地方,使他們的心情尤其壓抑。
最后,「 生病不責」也是家長們尤其需要注意的一點,孩子本就處于身體不適的階段,身心都因為疾病而不暢快,這時候批評他們會讓他們更加悲傷、壓抑,對心理和身體健康會產生雙重的負面影響,所以在孩子生病時應該給予他們更多的關心而不是責備。
約翰·高爾斯華餒說過:「人受到震動有種種不同:有的是在脊椎骨上;有的是在神經上;有的是在道德感受上;而最強烈的最持久的則是在個人尊嚴上。」批評孩子要講究分寸,更要講究方式方法,不要傷了他們的自尊心,進而影響到他們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