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問:「媽媽,為什麼我要學做家務」,你的回答可真要小心了

Wendy媽 2022/10/27 檢舉 我要評論

讓孩子干家務,竟然有這麼多好處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個社會生活場所,參與家務可以幫助孩子意識到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孩子小的時候,可以選擇一兩項他感興趣的家務活動,并將之委托予孩子。過程中要不斷地提醒他堅持,逐漸形成孩子的責任意識,這件事就是我的責任。

比如可以讓孩子每天負責喂魚,或者吃飯后將桌椅整理好。隨著孩子能力的提高再逐漸擴大到其他家務。其實是幼兒園、小學里的值日生都是在幫助孩子認識自己和他人和社會的關系,感受社會角色。在這些活動中孩子自然而然就會形成責任感。

做家務形成的能力:培養樂觀、助人的個性質量

會打理自己的生活,能夠做家務的孩子,也會更為樂觀。 比如不會自己吃飯、不會穿脫衣服、不會上廁所,因此面對陌生環境會更為無助。相反,如果一個孩子這些都已經會了,自然當面對一個老師照料幾十名幼兒的時候,就可以自己解決問題;對環境就會有較好的控制感,不會感覺到很多恐懼,更能融入集體,個性也自然會更為開朗、樂觀。

當然,如果孩子這些能力強,無論是自己還是老師都會讓他幫助其他人,孩子更容易建立「我可以幫助其他人」的意識與習慣。所以說,孩子做家務貌似不重要,但卻與其積極和樂觀的個性特征密切相關。

 從「我能干」到「我想干」,助力內部動機的形成

我們身邊總有一些人做事積極主動,特別有「眼力見兒」,很多事情不用吩咐,就已經主動做了。但也有一些人,做事被動,工作中總是「等」「靠」「要」,說一下動一下,甚至說幾下才動一下。其實這并非全然EQ的問題,更代表著一種行為習慣,表現為行為的特定動機。

等」「靠」「要」的人缺乏行為的內在動力,做事全靠別人要求;積極主動人則「眼里有活兒」,愿意主動去做,恰恰是這個「愿意」才讓他眼里有活;這種行為習慣逐漸形成了一種做事積極主動風格,令其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受周遭人的喜愛和歡迎。

孩子可做的事很多,比如在餐前、餐后擺放碗、分調羹、收拾桌面,當家里的小值日生來打掃、鋪床、喂養寵物。

通過這些活動,孩子可以逐漸從自我服務過渡到為家人、為集體、為社會服務,成長為一個開朗、積極、有自信、有責任感的人。

孩子學習家務是與父母共情的很好方法

不參與到家里的柴米油鹽,就不知道父母當家辛苦。多帶孩子去菜場,去了解這個白菜多少錢一斤,去超市醬油多少錢一瓶。這種真實的體驗讓他明白爸爸媽媽賺錢的不容易。他就知道分辨家庭里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是可有可無的。

做家務可以磨煉孩子心性

對孩子來說,家務是枯燥的,能天天堅持的話,這就是很好的鍛煉,對身體的鍛煉,對性格的鍛煉。

現在的孩子為什麼覺得越來越冷漠?

很多時候他在家里事務中參與度接近于零。要反對過多的網絡購物和外賣,外賣和快遞會讓孩子覺得只要手機一點,商品和食物就到了,淡化了家庭的概念。吃太多外賣也不利于孩子身體健康和生長發育。

學做家務,就是從小培養不懶惰

勤奮不懶惰的質量非常重要,孩子直接受益一生。

家務是這個社會上最基礎的分工和協作,在家務上辦得井井有條,將來走上社會,迎接更高段位的分工和協作,就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絕大多數孩子,都是學習一般的普通孩子,學會做人,學會生存,是普通孩子有可能彎道超車的途徑和方向。善于家務的孩子,基本的做人和生存技能肯定沒問題的。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