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從叫你「媽媽」變成「媽」,或有3個隱藏的心理變化,需注意

Wendy媽 2022/09/17 檢舉 我要評論

很多孩子小時候與父母親密無間,整天黏著父母,父母要外出的時候還哭著抓住大人的衣服依依不舍。可是每個孩子都會慢慢長大,在長大的過程中與父母越來越疏遠,也因為年齡差距產生了代溝。

很多孩子從進入青春期開始就有了叛逆心理,渴望一夜長大,也開始與父母產生矛盾,對父母的看法和感情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

孩子對母親的稱呼從媽媽轉變成媽

璐璐小時候和媽媽關系特別好,天天黏著媽媽,要媽媽抱,要媽媽講睡前小故事哄她睡覺,還經常叫「媽媽,媽媽」,逢人就說:「這個最好看的人是我媽媽」。

后來璐璐12歲的時候開始進入了青春期,就和媽媽不那麼親密了,對媽媽的回答從「我知道了媽媽」變成「知道了」,從「好的,媽媽」變成了「好」,能不叫就不叫,偶爾一定要叫的時候也只是淡淡地說一聲「媽」。

這突如其來的變化也許璐璐自己都沒察覺到,雖然只有一字之差,可是媽媽的心里很有很明顯的落差感,覺得與女兒疏遠了。

可是璐璐媽媽又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也不知道自己要怎麼做,所以就發了條朋友圈講了這件事,結果引發了很多媽媽們的共鳴。

稱呼的轉變說明孩子的三個心理變化

其實稱呼的轉變就是很正常的,每個人小時候都會親密地叫爸爸媽媽,甚至是爸比媽咪,可是成為了成年人,結婚生子以后一般叫父母都是爸,媽。隨著孩子長大與父母總是會沒那麼親密,這是很自然的現象。而稱呼的轉變也說明孩子的三個心理變化。

1. 心理上的成熟

從稱呼的轉變這一細節可以看到,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覺醒,心理變得成熟,他們開始認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所以尤其是進入青春期的孩子,他們開始渴望成為大人,離開父母的庇護,獨自去面對外面世界的風風雨雨,而且還渴望與父母平等,所以就不會再像小孩子一樣用疊詞叫爸爸媽媽。

2. 生理上的成熟

其實,從「媽媽」到「媽」,也說明了孩子的生理上開始走向成熟。其實小孩子講話都喜歡用疊詞,不是因為念著朗朗上口,是因為他們的嗓音還沒有完全發育,所以說單個字對他們比較困難。而孩子進入青春期,身體發育的速度加快,發音的系統逐漸完善,就會更習慣說單個字。所以其實從生理學的角度講,這種變化是一件好事,意味著孩子開始變得成熟了。

3. 關系變淡

不再叫媽媽,這也從另一個層面上看得出家長與孩子的間隔加深,關系變淡了。孩子渴望長大,而家長卻還是把他們當成小孩子看待,對他們管的比較嚴,也經常讓他們多把時間放在學習上。在孩子看來,家長就是在束縛他們,干涉他們,進而產生矛盾。因此兩代人之間的關系就緊張起來,而孩子也就改變了對父母的稱呼。這個時候家長不要不以為然,這很可能就是與孩子關系開始變淡的轉折點。

面對孩子的變化家長要怎麼做

發現孩子的變化,家長不能無動于衷,要想辦法拉近與孩子的距離,保持良好的親子關系。

1. 適當放手,給孩子自由

在父母心里,孩子永遠都是孩子。可是孩子不這樣認為,他們希望被家長當大人對待。所以父母要適當放手,給孩子自由,不要阻攔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讓孩子勇敢踏出獨立的第一步。只有這樣才能獲得孩子的好感,繼續與父母保持親密關系。

2. 試著走進孩子的內心

走進孩子的內心是很重要的,這樣孩子才能打心底把父母當成朋友,愿意對父母袒露心扉,互訴衷腸。父母可以嘗試了解孩子的喜好,嘗試著喜歡孩子喜歡的明星,喜歡的運動,喜歡的食物。這樣才能走進孩子的內心,與孩子成為好朋友。

所以父母平時要留意孩子對自己的稱呼是否發生了變化,進而判斷出孩子的心理變化,再對癥下藥,維持好父母與孩子的親密關系。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