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夠幸福生活,可大多數人認為幸福要從金錢和地位中獲取,可實際上幸福更多的是主觀感受,與外界因素影響不大。
哈佛大學有一項長達70年的跟蹤調查發現,家庭經濟地位、社會階級,對幸福感不會造成太大影響。
本文配圖均源于網絡,圖文均無關
3歲以前,父母要注意孩子的精神養育
在父母們看來,三歲內的兒童生活無法自理,更應該注重身體上的養育,保證孩子吃飽喝足,人身安全得到保障。
可實際上, 三歲以前,父母也應當注意孩子的精神養育。
首先,三歲前的小孩,被稱之為「精神胚胎」,這一階段的孩子需要得到父母的良好照顧,父母穩定慈愛的態度,能夠讓孩子感到舒適和滿足。 再者,0~3歲正是孩子建立安全感和親密依戀關系的關鍵時期,孩子需要得到父母無條件的愛,需要父母的注視、撫摸和擁抱,這些親密的舉動將會打消他們對未知世界的恐懼和懷疑。
如果在這個階段,父母給足了孩子精神上的滿足,讓他們感受到溫暖、愛和包容,將會讓他們未來內心富足,幸福感滿滿。
著名的教育學家蒙台梭利博士也曾說過:「兒童出生后三年的發展,在其程度和重要性上超過兒童一生的任何階段。」
而專家也認為,孩子三歲以前,如果有以下特征,說明你們已經在孩子心中種下了幸福的種子,他們長大后很容易得到滿足,內心更加富足。
有以下特征的孩子,長大后往往內心富足
1、情緒穩定,正能量滿滿
小朋友由于自我意識尚未發育完全,所以比較在意外界,特別是父母對他的評價,心情也容易受到影響。
再加上孩子們的情緒管控能力比較差,所以你會發現小朋友們的情緒通常都不太穩定,情緒波動起伏大,經常幾句話就能令他們生氣、難過,或者是放聲大笑。
而一個幸福的小孩,他們的安全感比較足,知道自己擁有父母全部的愛,所以遇上挫折不會沮喪,接受批評不會氣餒,整個人擁有強大的精神內核,散發著滿滿的正能量。
而如何能培養出這樣的小孩,可能很大程度上跟父母的心態也有一定的關聯。
心理學格桑澤仁說過:「父母的心態,決定教育孩子的效果。」
我們如果希望孩子做一個熱愛生命,正能量滿滿的人,家長在日常的生活中,就要用積極向上的態度來影響孩子,給他們帶來正能量。
2、注重生活的儀式感
有些小孩可能從小就講究儀式感,在重大節日的時候喜歡制造驚喜,一家人聚在一起,做手工、做一頓大餐或者是共同打掃家務。
這種生活的儀式感,能讓孩子從中感受到樂趣和滿足感。如果你家孩子也有這個趨勢,說明他們容易從小事中找到樂趣,從中獲取滿足感,未來長大以后更容易得到幸福。
蒙台梭利博士就曾說過:「成人的幸福與兒童時期過的那種生活緊密相連。」
如果父母能給每次節假日都給孩子一個驚喜,例如出門或回家后給他們一個擁抱,每年一起拍一次全家福等等,這些日常的小事能喚醒孩子心中的愛,即使孩子童年以后遇上再多的坎坷也能被童年時感受的溫暖和幸福感所治愈。
3、能處理好與周圍人的關系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中提到: 歸屬感是人除了生存和安全后的第三層需要。
由于人都是群居動物,從出生開始都要與人接觸,天然想要親近別人,渴望得到旁人的接納、贊美和認可,渴望融入到群體中,處理好與周圍人的關系。
而社交能力往往是需要學習的,通常內心強大的小孩更擅長處理,因為他們不會因為旁人的幾句話左右,在與朋友相處時能避免很多彎彎繞繞,更容易從社交中獲得滿足感和幸福感。
但是內心自卑、高度敏感的人,他們就會自覺回避社交,很難融入到團體活動中,經常會被周圍人幾句無心的話而延伸出很多問題,總擔心別人在背后議論自己。
《捕捉兒童敏感期》一書中有提到過:孩子從4~6歲開始就會進入「人際關系敏感期」,他們需要朋友、渴望社交。
父母要在此之前,就引導孩子學會健康良性的交友方式,讓他們學習社交中如何避免矛盾和沖突,如何交到好朋友,回避「毒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