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都是非常愛攀比的。很多孩子都覺得自己的父母是最好的,自己所擁有的一切也都是最好的。但是隨著孩子和社會的接觸,他會逐漸的發現,自己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好,甚至很多時候,自己家都不如別人家。而此時父母給到孩子的教育,對孩子的格局影響會非常大。
洋洋上小學三年級,這一天是他同學十歲的生日,他同學請了全班的學生去他們家參加他的生日party。到了同學家,洋洋才發現他同學的家非常富有,住在別墅區,有一棟三層的大別墅,還有花園、游泳池等等。這場party同學們都玩得比較盡興,只是洋洋回到自己家裡的時候,內心就有一些想法了:「為什麼我們家房子這麼小呢?」
「為什麼我們家房子很小?」家長的不同回答,對孩子格局的影響很大
有些家長面對孩子提出這樣的問題,很可能說出錯誤的答案。
有的寶媽會告訴孩子:「我們家太窮,所以只能買一個小房子!」
而有的寶媽或許會滿不在乎地賭氣回答:「 這算什麼,阿姨走運嫁了個有錢人,就住上了大房子啦!」
但洋洋媽面對孩子的問話,沒有隨意地評論,更沒有置之不理。她知道這個問題看似很微小,實際上很可能會對孩子的人生產生巨大的影響。
于是,她稍微沉默了一下,用微笑代替尷尬,著實好好地思考了一番。
然後,她把孩子抱在懷中,非常幸福地說: 「寶貝,我們家房子確實比較小,但那也是爸爸媽媽努力拼搏買下來的!而且房子裡承載了我們一家人的美好記憶,同樣很溫馨是不是?如果你想住更大一點的房子,你得和爸爸媽媽一起更努力才行呢!」
洋洋媽媽的回答堪稱教科書,先是承認了自己家房子小的事實,但沒有表達出低人一等或者仇富心理,而是讓孩子看到父母的努力,和家庭溫馨的重要性,讓孩子脫離了貧與富的比較中,而看到自己家庭中擁有的那些美好的東西。
最重要的是,寶媽最後引導孩子一起努力,這樣孩子的格局會更大,自己想要更好的生活,會靠自己的雙手來努力,而不是什麼都指望父母。
其實關于房子小,不僅僅是一個居住面積小的問題,引伸的一個關于「貧窮」的普遍問題。
要知道對于貧窮,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困窘及無奈,甚至有著一些羞愧及自卑。
如果父母無法正確面對,很可能將過分的自卑傳承給孩子,讓孩子也成為一個內心自卑的人,如果真是這樣,那就太可惜了。
所以,面對這個問題的時候,父母一定要認真對待、智慧應答。
這三點父母一定要明白:
第一:不要逃避問題,真誠而坦然地回答孩子的疑問。
「媽媽,我們家有幾套房子?」
「媽媽,我們家為什麼沒有小汽車?」
「媽媽,我為什麼不能去國外旅遊?」
生活中,當孩子提出自己的關于「貧窮」的疑問時,很多父母習慣性地回答「 說了你也不懂」來回避孩子的問題。
還有些父母非常隨意地回答:「 因為我們是窮人,買不起!」
但是父母的這些隨意的回答,很可能會引發孩子的自卑。因為在孩子眼裡,會覺得父母沒有正式地回答,又或者真是窮人,所以他會跟別人家的孩子是不一樣的,自己比別人低一等。
這樣自卑的想法一旦在孩子的心中出現,就可能越紮越深,成為孩子心中揮之不去的陰影。
所以,當父母如果遇到孩子提這個問的時候,態度要端正,語氣要真誠,不回避問題,但是也不隨意的表達「低人一等」的概念,只有如此,才可能有一個好的開始。
第二:擁抱與愛,讓孩子被溫暖包圍。
當父母想怎麼回答的時候,提前要做的是先擁抱孩子,讓孩子感受到最重要的愛,如此孩子就可以被溫暖包圍。
而一個被愛的孩子心靈必是明亮無比,不管有什麼成人覺得「陰暗」面,在一個眼中有光的孩子世界裡面,都可以變得渺小。
所以,父母沒有很多很多的錢,卻可以傳播很多很多的愛。
第三:跳出常規思維,引導孩子發掘更深入的價值觀。
當孩子問及「金錢」的問題的時候,答案只能是簡單的「窮」與「富」嗎?
真正智慧的媽媽,她們明白金錢與知識的的真正含義。當孩子可能只是單純地執著于「金錢」的問題,父母要跳出簡單的「貧富」之問,而是引導孩子去關注身邊更重要的東西。
比如「小而溫馨」,再比如「一家人在一起是重要」,這些金錢之外的東西,才是人應該真正在意的東西。
Wendy媽有話說:
孩子愛攀比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比房子大小,比家庭富有,比穿衣是否是名牌等等。家長不必一味的裝面子,也不必一味的嫌棄自己家。重要的還是告訴孩子這其中的原由,以及想要得到這些需要付出哪些努力。孩子的格局,就在父母的一次又一次的教育中逐漸養成的。
如果你的孩子問你這個問題,你會如何回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