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學習的主動性、內驅力從哪里來?學會這5招,養出高自覺的娃

Wendy媽 2022/10/23 檢舉 我要評論

逼迫孩子對學習并不起作用,但鼓勵孩子可以。

點燃孩子的內驅力,從學習這件事開始讓孩子自由、自信、自覺地完成自己的生命課題。

看節目《放學后》,隔著屏幕都能感覺到一位媽媽的無奈。

女孩一諾平時活潑好動,可一寫起作業,「懶」得媽媽直發愁:

一頁5分鐘就能做完的口算題,她拿著筆趴在桌子上發呆,一晃就是一兩個小時。

考試考70分,很難理解同桌考98分還要哭的原因。

弟弟給她加油打氣,告訴她「你做得好就會超過所有小朋友」,老師會喜歡她。

她不為所動,發出靈魂三問「我為什麼要加油」「為什麼要超過他們」「為什麼要老師喜歡我」。

這副毫無所謂的學習態度,差點把媽媽氣炸了,媽媽實在不懂,為什麼她可以這麼佛系?

然而,類似的場景比比皆是。

不管是周末還是放假,監督一下孩子就努力一下,一不監督孩子就開始作妖。

作業總要寫到很晚,玩一會做一會,效率特別低。

聽老師課后反饋,孩子上課經常走神,不認真聽講,課堂測試常常不及格,更別指望大考。

想著送去補習班強化學習,可就算老師講得再精彩、再深刻,孩子課后不復習,多貴的老師都幫不了他。

《小王子》作者圣埃克蘇佩里說過:

「如果你想過讓人們造一艘船,不是雇人去收集木頭,不要發號施令,也不要分配任務,而是去激發他們對海洋的渴望。」

這對孩子來說也是如此。

孩子的成長,如果只靠外力難以持久,就算別人托得再高,他不想改變也沒用。

想要孩子自覺主動,懂得自我管理和安排,最重要是喚醒他的內在動力。

唯有自發的內驅力,才能真正讓他不斷向上、進步。

減少打壓吼叫

讓孩子經歷多一些「峰值時刻」

《超級育兒師》有位叫柏辰的男孩,每次寫作業都會和媽媽上演「母子大戰」。

媽媽嫌他拖拉磨蹭,每隔半小時總要去臥室看他寫得怎樣,一看字寫得不行,二話不說直接擦掉,還不停罵他:

「寫的根本就不是字。」

「這是寫作業該有的狀態嗎?」

「誰家的孩子和你一個樣。」

不寫會被罵,寫了也被罵,這讓柏辰內心無比崩潰,只能簡單粗暴把媽媽「吼」出去。

等到媽媽離開,他才一筆一劃把作業寫出來。

其實,影響柏辰動力的,不是懶散,而是家里沒有安靜、自由的空間,讓他專注其中,享受到學習的快樂。

匈牙利數學家波利亞·哲爾吉提出過一個「波利亞罐」模型。

一開始罐子里有一顆白球、一顆黑球,如果伸手摸掉黑球,可以在放回去的同時再放一顆黑球,下一次摸球,摸到的黑球機率就從原先的50%提升到66%。

如果黑球代表孩子的谷底時刻,那麼充斥著打罵、吼叫甚至打壓的不愉快記憶,會讓孩子更容易面臨新的谷底時刻。

想要激發他的成長動力,減少孩子摸到黑球的機率,最重要是增加孩子的 「峰值時刻」

在他沉浸某種專注的狀態時,不打擾,不施壓,讓他享受歡愉的情感體驗。

很多學霸之所以有源源不斷的內驅力驅使自己學習和探索,不外乎是他們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時,父母從不給他們制造緊張感。

而是允許他們有自己的愛好,有自己獨立的自由空間,從而一點點喚醒源動力,帶動自己。

學習「上癮」的秘訣

在于即時反饋

知道為什麼大部分內驅力不足的孩子都沉迷游戲嗎?

這跟游戲的設計原理有關。

每玩一關,游戲都會給孩子一次即時反饋:順利過關,就有獎勵;就算不過關,也會給再玩一次的機會。

在這個不斷獲取反饋的過程中,孩子自然而然會越玩越起勁,越玩越「上癮」。

著名的「斯金納強化實驗」,也很好說明了這一點。

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將小白鼠放置在特制的裝置盒中,只要小白鼠按壓到金屬板,就能獲取食物。

經過幾次操作后,小白鼠深諳這個規律,只要它想要食物,就會主動去按壓金屬板。

專家指出,小白鼠會這麼做,是因為有了即時反饋,在正強化獎勵下產生強大的主動力。

和游戲相比,孩子的學習有 「滯后效應」,不是學一個知識點,或做一次練習就能得到反饋。

甚至有時候學一段時間孩子也見不到效果,從而選擇妥協和放棄。

想讓孩子喜歡上學習,擁有足夠的內心能量,父母可以巧用「即時反饋」,采用獎勵的方式讓孩子「上癮」。

「知心姐姐」盧勤從不吝嗇夸兒子,不管兒子做什麼,她都夸「太好了」、「有兒子、沒兒子就是不一樣」。

兒子倒茶給她,就算茶涼了,她也會一飲而盡,稱贊道「太好了,正渴著,熱點會更好了」;

兒子學做飯,就算做得不太好,她都第一時間表達很好吃。

就這樣,兒子學任何東西都特別上手,什麼都會做了。

正面信息傳遞越多,越及時,孩子才能產生愉悅的情緒,對下一次學習充滿美好的期待。

激勵孩子的行為

讓他相信「我真的能行」

兒子五年級時,被老師推選去當班會主持人。

當時一聽說,我第一反應是「你能行嗎,從來沒做過這樣的事」,就是簡單一句話,瞬間讓兒子眼里的光暗淡了下來。

老師再確認時,兒子選擇拒絕,說自己不會。

直到他很多次做事不自信、唯唯諾諾,我才意識到問題所在:

過分看重結果,沒考慮過程,破壞的正是孩子的主動性。

心理學上有個「自證預言」:人總會不自覺地按照自己的預言來行動,最終讓預言成真。

當孩子受到外界的影響,認為自己「不會」、「不行」,那他主動的機率會大大銳減,結果也就真不行了。

如果孩子從父母得到的反饋是「我能行」,那他對自己的評價也會正向引導他不斷努力,獲得更大的成長動力。

意識到這一點后,我和老公決定改變對兒子的表達,從根源上讓他意識到自己可以做得更好。

有一次全家人一起出游,一向習慣做行程安排的老公特地問兒子「想去哪里」「定什麼酒店」。

剛開始兒子只會說不知道,很是抗拒。

但我和老公一點點引導:這個季節,哪個城市比較適合游玩,住酒店安排離景區近還是機場近好……

并鼓勵兒子上網搜一下關鍵詞,試試做一份方案對比。

結果兒子真的做了一份簡約版攻略出來,雖然不成熟,但結果是好的。

為此我幫他復盤,告訴他比起寫成方案,構思方案的過程更重要,過程對了結果一般不會差。

激勵孩子的努力行為,會讓他看到自己的進步和成長。

只要他意識到自己能行,有一次、兩次的成功體驗,慢慢會在正向的自證預言中自我完善。

強化孩子的榮譽感

改變他的行為動機

行為設計學專家何圣君老師分享過一個兒子「找到」內驅力的經歷。

以前讓兒子寫作文他就犯懶,每次周日晚上,其他作業完成了就剩下作文沒做完。

為了讓兒子學會寫作文,家里給他買了大量的作文參考書,有時在旁邊啟發他,都無濟于事。

一次偶然,何老師幫他把一篇好不容易編完的小作文發到網絡社交平台,并發到朋友圈。

當晚文章備受好評,閱讀量飆升,兒子充分感受到這份「榮耀時刻」。

隨后不久,兒子又陸續發出幾篇文章,完全不需要任何人催逼,自發寫起了作文。

為此何老師指出, 想要在學習場景中幫助孩子將「外部動機」轉化為「內部動機」,可以為孩子塑造榮譽感,用這種強烈的情緒觸發孩子的內部動機。

而這,也和 「霍森效應」有關。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梅奧教授曾到霍森工廠開展實驗,結果意外發現:

工廠里的女工發現自己「被關注」到,所以開始加倍努力地工作,用行動來證明自己。

由此可見,這種「被關注」的榮譽感,對提升孩子有著最直接的正向指導作用。

一個正在努力成長的孩子,能在父母、老師瞳孔中找到存在感和歸屬感,他將有百倍、千倍的改變。

可以的話,把孩子獲得的獎狀,貼在顯眼的地方激勵他,用實際行動肯定他的進步;

將他在學習中得到的贊許和成就,認真記錄下來,促使他一步步向上;

甚至在他做的其他不起眼,但對他而言卻很重要的事情上,適當放大,讓他設法把自己最棒的一面展示出來。

孩子的榮譽感,會潛移默化改變他的一舉一動,喚醒孩子生命內力的覺醒。

允許孩子做「無用功」

把選擇權交給他

還記得《少年說》那個被爸爸撕掉56本小說的女孩嗎?

熱愛文學,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寫小說,寫了30多萬字。

可爸爸不滿她嚴重偏科,理科成績差強人意,聲稱「寫小說耽誤時間」,一口氣把她一筆一劃寫出來的文字全摧毀了。

表面上看,爸爸是糾正她不做「無用功」,然而,過分功利化區分孩子做的事情,不會讓孩子變得更好,只會更糟。

這麼做,很大程度會讓孩子覺得無力做自己喜歡的事,剝奪他的選擇權,打擊他的自主感。

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提出過一個 「自我效能感」的概念,放在孩子身上這麼解讀:

如果孩子能用自己的某一種能力或技能去做事,并有勝任感和成就感,那麼他的自我效能感會讓他有足夠的自信和內驅力去完成難度更高的事情。

也就是說,如果女孩的爸爸能夠允許她繼續創作小說,接納她這個愛好、讓她自由選擇學文或學理。

或許女孩在寫小說時擁有的自我效能感,可以幫助她更好地面對學數學時的困難和挑戰,在合適的時候學好數學。

一個做什麼,怎麼做都無法自我決定的孩子,很難有動力去做別的事情,更不可能擁有自我效能感,把熱情真正轉移到有難度的學習上。

允許孩子享受自己真正感興趣、喜歡的事物,即便看似「無用」,但這份主動性和熱情,由此及彼,為孩子愛上學習搭建起一座穩固的橋梁。

作家梅拾櫻接觸過無數在孩子內驅力不足上有擔心憂慮的父母,也見證過無數成功的案例。

在她看來,在關鍵時刻幫助孩子,給孩子創造相信自己能力的機會,就能讓孩子真真切切地相信,他擁有讓自己變好的力量。

整個過程叫 精神崛起

內驅力的點燃也是如此。

孩子的自主感(我是)、聯結感(我有)、勝任感(我能)是前提,父母無條件的愛是關鍵。

給孩子一個溫馨、包容、支持、理解、鼓勵的生長環境,滿足他的底層需求。

只有這樣,孩子才能自由、自信、自覺地做自己喜歡的事,完成獨屬自己的生命課題。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