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寶媽說:「你再這樣,媽媽可要生氣了」,孩子聽到是什麼感受?

Wendy媽 2022/10/01 檢舉 我要評論

前兩天看朋友圈一位寶媽分享和孩子的日常:寶貝樂兮和奶奶準備要回老家了,看看媽媽坐在沙發上不說話,這時候樂兮對媽媽說「媽媽,你不要因為我暫時離開你而不開心,不然我也會很難過的」。

看到3歲的孩子情感已經這麼細膩了,不免感慨,原來父母的每個表情都逃不過孩子的眼睛。

在生活中,很多家長在面對寶寶哭鬧、不聽話的時候經常會說:「你再這樣,媽媽可要生氣了」。

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能讓孩子變得聽話,但是孩子往往在無法表達自己感情的階段,對父母的這種威脅式教育通常會變的恐懼和害怕,情感表達也會變得小心翼翼。

除此之外,這樣的說話方式,隨著年齡的增大,孩子發現,即使自己沒有哭鬧,媽媽可能還是會生氣。久而久之這句話對孩子來說就會被當作游戲、玩笑,慢慢就不當回事了。

所以說只告訴孩子「我生氣了」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孩子的行為,因為孩子并不知道自己問題出在哪,所以指出孩子的行為比說「我生氣了」對孩子更有幫助。

當孩子出現不聽話或者犯錯的時候,家長應該怎麼應對呢?

1、指出孩子的錯誤,并且告訴爭取的方法:

孩子犯錯的原因可能包括:身體不舒服、調皮、故意引起注意、心理受到創傷等等,這時候父母應該幫助孩子找出問題的原因,并且告訴正確的解決辦法。

比如孩子總喜歡踢凳子影響別人休息,這時候媽媽可以告訴他「踢凳子是不文明的行為,會影響別人休息,如果你想出去,媽媽可以帶你出去玩」

2、計時隔離:

《美國人怎樣處罰孩子》這篇文章中指出美國人教育孩子的方法叫做「timeout」,意思是父母和老師用于「懲罰」一時不守規矩的孩子的方法,翻譯為「計時隔離」。

有些孩子用溫柔的方法并不管用,這時候不妨嘗試「計時隔離」,讓孩子獨自冷靜思考、自我調節情緒。

給孩子找一個安靜的地方或者坐在椅子上,讓孩子冷靜幾分鐘,當孩子情緒穩定后再對孩子實施管教,這時的說教才是有效的。

最后,當孩子出現問題或者犯錯時不要再用「我生氣了」這樣的話威脅孩子。不僅起不到管教的目的,有時反而容易加重孩子的心理壓力,家長不妨采用一些更有效的方法來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

各位父母,你用情緒控制過孩子嗎?注意過自己的情緒管理嗎?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