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3種行為,是孩子叛逆的根源,有些話你再生氣也別輕易說出口

Wendy媽 2022/09/16 檢舉 我要評論

經常聽一些父母抱怨,孩子從十幾歲開始,就開始有了叛逆的苗頭,在家經常頂嘴,壓根不服父母的管教。

可實際上,小孩暴露出的問題,往往能從其家庭教育中窺見端倪,他們的表現,反映了父母的教育水平。

沒有家長的「叛」,不會有孩子的「逆」

在過去的養育經驗中,我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很多時候當父母開始指責孩子們不懂事的時候,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因為他們沒有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

我認識一位媽媽,她家孩子已經是國中生,暑假期間為了提升孩子的學習成績,就去給兒子報了一個暑假班。

結果小孩沒老實幾天,便屢屢逃課,每天還對著媽媽撒謊,最后還是補習班的老師問起,才揭穿了孩子的謊言。

寶媽氣憤不已,對著兒子說了幾句重話,沒想到兒子立馬翻臉,在家跟媽媽吵了起來,還跑去網咖過夜。

寶媽實在不懂,為何兒子到了青春期就像一頭醒來的猛獸,充滿著攻擊性,她四處抱怨兒子大了不懂事,養兒子太慪氣了。

然而閨蜜的一句話點醒了她, 「你數數你一年有多少次好好跟他說話了?」確實,作為一名女強人,她在工作中叱咤風云,但留給家人的時間卻非常有限。

她能清楚記起來公司企業年報中的每一項數據,卻連兒子如今的身高、體重都不知道,每次買的衣服都不合身。

而她的疏忽,恰好為孩子如今的叛逆埋下了伏筆。

諸如此類的事情,每天或許在無數個家庭上演,很多父母抱怨孩子長大了叛逆不懂事,其實恰好是因為他們開始「懂事」了,才會試圖用某些極端的方式換來父母的關愛。

《解碼青春期中》,作者說過這樣一句話:「當一個孩子不斷地推開他的父母,挑釁他的父母,不斷地做這個測試的時候,其實他就是想看看父母愛不愛自己。」

很多時候,是先有了父母的「逆」,才有了孩子的「叛」。

父母以下行為,是孩子叛逆的根源

1、用高高在上的語氣命令孩子

心理研究發現,青春期的孩子正處于走向自我獨立的階段,最忌諱別人用指令性的語言來教育自己,哪怕這個人是自己的父母。

很多青春期的小孩容易逆反,一來是因為大量荷爾蒙的分泌,導致孩子的身體快速發育,情緒也變得極端。

二來是孩子的內心矛盾沖突比較復雜, 獨立與依賴、理想和現實、自卑和自負,這些都是青春期小孩可能會經歷的。

生理上的快速發育,心理上的搖擺不定,反復撕扯著孩子,以至于使其變成一個「小大人」,本能地想要自己做主,不愿意別人在用高高向上的語氣來命令自己。

一旦聽到父母的嘮叨和指責,他們就會內心煩躁,心生抵觸,想要逃離,極端一點的小孩甚至會用更加叛逆的方式來反抗父母的管教。

2、習慣性打壓和否定孩子

教育學家分析,青春期的小孩 初生牛犢不怕虎,他們經常覺得自己無所不能,已經成為了一個了不起的大人。

實際上,表面自信的他們,內心卻又極度脆弱,自負的同時又有一顆敏感又脆弱的心,把大人的評價看得特別重要。

如果父母經常打壓和否定小孩,往往就容易激怒到他們,使其心理發育扭曲,日后變成一只刺猬,習慣用尖酸刻薄來偽裝保護自己,但這樣不僅容易刺傷別人,其實自己內心也異常難受。

請父母記住,你可以適當敲打孩子,但不要去否定和打擊他們的人格。 嚴厲和嚴苛之間,雖然只差了一個字,效果卻有天壤之別。

3、反復說著大道理

講真的,大道理誰都會說,但它帶來的效果,除了自我感動以外,沒啥別的作用。

特別是對青春期的小孩而言,他們是最聽不進去大道理的一類人。

試想一下,我們在青春期的時候,是不是也會經常聽到父母說「你要好好讀書,以后考上北大清華,日子就不愁了……」

每天反復念叨,耳朵都快磨出繭子來了,可憑著幾句話就能讓我上北大清華?

記住一個道理: 當一句話重復三次以上,它往往就成了一句廢話。繼續聽下去,只會令人產生不耐煩的反應,想要逃離,這也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 「超限效應」。

另外,除了大道理少說以外,教育青春期的小孩,還有一些話再生氣也別開口。

青春期小孩「禁語」,父母可別中招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說過:「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健全的人格修養。想要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家長首先要做的,就是改變說話的語氣和方式。」

1、「我都是為了你好!」

總有一股道德綁架的意味在,青春期的小孩尤其反感。

2、「這件事你必須聽我的!」

上文中所說的命令式語氣,你越是這樣說,孩子通常越不會聽。

3、「你也太不省心了吧,都這麼大了。」

一個自負的小孩,怎麼能接受這種嘲諷?敏感的他們,估計馬上就要炸毛。

4、「誰讓你當初不聽我的,現在好了吧……」

事后問責,同樣會讓孩子感到被冒犯,進而變得叛逆起來。

以上這些話,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經常對著孩子說呢?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