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 學校課堂「兩極分化」現象嚴重,許多老師選擇把學習好的同學安排在前排,學習差和不學習的同學只有在 「犄角旮旯」的份。
這樣的做法存在很大的爭議,認為方法好的覺得不學習的在前排會影響「好孩子」,另一方則覺得不學習和學習差不能一概而論,有些孩子只是還沒有找到方法和技巧,放在后排會打擊孩子的積極性最后導致對學習徹底失去信心。
有些孩子表示在初一的時候成績基本可以穩定,但到了初二開始就明顯感覺到吃力,成績在慢慢下降的同時出現了厭學的情緒。
其實出現厭學的情緒是正常現象,但如果沒有及時進行正確引導就會惡性循環下去,沒有那個孩子天生是笨的,只是有些孩子沒有找對方法和技巧。
是不是很多學生回到家里都會抱怨學習中的不如意:
「英語真是太難了,為什麼我怎麼都學不會?」
我已經努力了,成績還是上不去,可能我就不適合學習。
拉低成績的五個壞習慣
1.上課不認真
上課時的學習效率是直接影響成績重要因素,如果孩子在上課的時候總是走神、分心就會錯過課堂上的知識點,就要付出加倍的努力去彌補,在低年級的時候也許沒有什麼體現,隨著年紀的增加錯過的知識日積月累就會讓孩子出現厭學的心理。
家長可以為孩子制定學習計劃和目標,有規劃的完成作業,盡量不要在孩子周圍放一些會吸引注意力的東西。
2.不會舉一反三
許多孩子的通病,剛剛教會這道題換一個例子就不會做了,成績忽高忽低,不能理解其中的知識點沒有真正掌握,所以要和他分析這道題講的是哪一個知識點,和那一道題的性質是一樣的,當孩子學會了整理分析,自然就有了思路,遇到問題學會了深刻思考,從而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
3.上課不記筆記
俗話說得好「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大多數人都認為這一點點內容已經記住了,沒必要寫在本上了,但是絕大部分沒過多久就又忘記了。
尤其是學生每天要接受的知識量都非常巨大,課堂上雖然明白了,換一個思路可能弄混了,所以記筆記可有效的幫助學生記住知識,劃分重點。
4.做事拖拖拉拉
遇到問題總是想著明天解決,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積累的問題越多,到最后就越難解決,要讓孩子明白 今日事,今日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