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小編收到了這樣一段留言:醫生您好,我兒子今年上國中了,因為之前要二胎的緣故,在他小學四年級的時候把他放在了老家上學,每天都是由爺爺奶奶照顧他。
現在生了女兒,也已經將近2歲了,于是就把兒子接來城里上國中。可是我卻發現兒子對我沒有那麼親了,在我面前總是 小心翼翼,我就好像外人一樣,我不知道怎麼辦了!
看完這位媽媽的留言,可以想象到這位媽媽內心肯定是很難受的。而同樣作為媽媽的醫生看過后的感觸也很多,我能理解這位媽媽現在的處境,可能是 長時間的分離以及妹妹的出生讓他覺得父母對他的愛變少了,更甚者是不愛他了。而父母又沒有及時地 疏通他的這種心理變化,導致他的心理產生了不良的影響。
其實,這種現象很常見,我相信現實生活之中肯定有很多人都有著和這位媽媽一樣的困擾,所以今天就借此機會好好地講一下這個話題,希望能對你們有幫助。
一、是什麼讓孩子與父母越來越疏遠?
俗話說,千人千面。無論是成年人還是孩童,到了一定的年紀都會有 自己獨特的想法,以及形成獨一無二的人格特點。尤其是在幼年時期,對于秉性的影響是很大的,如果家長 不能正確引導,很有可能會導致孩子形成 扭曲的性格。
從孩子 呱呱落地到蹣跚學步,在這漫長的道路上,媽媽付出了無數的時間和心血,她們最大的愿望無疑就是孩子可以健康快樂成長,自己再苦再累也要給孩子提供一個 舒適、富裕的生活。可是現如今,隨著時代的發展與進步,很多家長可能也都發現了,那就是現在家庭的經濟條件越來越好了,可是 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系卻越來越 疏遠了。
到底是什麼導致了今天的局面呢?醫生總結了以下幾點。
首先,一些家長 不能正確認識到孩子的心理變化。有一句俗語是這樣說的:兒大不由娘。當孩子一天天長大,可能很多父母最希望看到的就是他們正常長身體。可殊不知,除了這些身體的外在發育,那些看不到的內在 心理也在悄然變化,而這些心理變化對于父母來說才是最重要的。
大概沒有媽媽不想孩子和自己親近的,更是希望他們能夠對自己敞開心扉。尤其是在孩子進入青春期的時候,由于生理的變化,這使得他們的心理也發生了改變,心里也有了很多 「小秘密」,媽媽也希望他們能夠和自己分享。但是媽媽一旦應對不好孩子的這種心理變化,又不知如何 正確引導他們,就會使得他們 愈發叛逆,那麼可能就會致使他們 「一條路走到黑」,慢慢地就演變成 缺陷型人格。而這是家長最不希望看到的。
其次,一些家長喜歡 用語言或肢體暴力教育孩子。在中國流傳著這樣一句話 「棍棒之下出孝子」,很多家長覺得在教育孩子方面就得靠「打」,只有讓他們嘗到了身體上的痛,才會從內心順從自己。但這是一種極其 錯誤的教育方式,這種做法只會 讓孩子離自己越來越遠,實際上是在把孩子往外推。
還有一些家長不打孩子,但是會使用語言暴力,言語之中帶有 「恐嚇」、「威脅」、「咒罵」等,例如當孩子不寫作業時,會說「你不寫作業我就打你了!」又或當孩子不睡覺的時候會說「不睡覺我就把你關在門外」,這些對孩子來說都是無形的傷害,在這樣的「暴力」下,久而久之會讓孩子養成 膽怯、懦弱、唯唯諾諾的性格。
而有時候面對孩子的調皮行為,我們往往只要轉變一下處理方式,那麼就可以輕松地解決。如今,時代在進步,家長們的 育兒觀念也要與時俱進,是時候做改變了,千萬不要再堅持那些舊教育理念而苦害孩子一生。其實,要想孩子長大后依然和你親,你只需要做好下面這幾點就行了。
二、媽媽做對了這3點,長大后孩子多半依然和你親!
實際上,孩子與父母關系的親疏,并不在于年齡的大小,而是父母的教育方式。孩子長大后和媽媽親不親,很有可能是和孩子的成長階段媽媽的教育方式有關。
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認為,一個人的性格其實在它孩童時期的前五年就已經形成了,這個時候孩子會把所有的重點都放在父母身上。所以,如果在孩子的成長階段,媽媽可以做對這三件事,那麼你們的關系會越來越親密。
☛6歲前,媽媽要及時地滿足孩子的安全感
是媽媽十月懷胎將孩子帶來這個世界上,九死一生將其平安落地,披斬荊棘將其撫養長大,因此在孩子和媽媽之間天生就具有一種親密感。
尤其是在孩子 0~6歲的時候,這也是孩子最依賴媽媽的年齡段,同時這個時期也是對孩子進行良好教育的關鍵時期,很多心理學家們針對家長對孩子的一些教育忠告,基本都是關于孩子六歲之前的。
心理學中有個名詞叫做「依戀理論」,所謂依戀指得就是及其想 尋求與某一個人的親密,而且當這個人在自己身邊時會感到極大的滿足與安全感。
而孩子與媽媽之間就是這樣,此時的孩子是最需要父母陪在身邊的,父母尤其是媽媽要給予他們滿滿的安全感,這樣他們才會感到滿足,從而幫助他們 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有時候孩子對媽媽的這種依戀,并不是因為物質條件等驅使力的存在,而是一種 自然的親密。例如,當有一個對于孩子來說比較陌生的阿姨想要抱他時,如果用食物或玩具誘惑他,他可能會同意。可一旦沒有了這些物質條件,那麼他們的內心則是十分抗拒的,拒絕就不在話下了。而換作媽媽就不一樣了,這是一種 無條件的親近。
如果這個時候父母陪伴在孩子身邊的時間較少,忽視掉 孩子的安全感這一點,那麼孩子很容易就 滋生出「被拋棄」的心理,這是很不利于身心發展的。
所以,6歲前媽媽要給孩子適當的陪伴,同時在這個過程中,要樹立規矩的同時,給孩子更多的安全感。
☛6~12歲,媽媽要懂得和孩子溝通
6~12歲這個年齡段的孩子 好奇心是很強的,身邊的很多事物在他們眼里都是新鮮的, 對外界也有著強烈的探知欲。再加上這個階段孩子也慢慢形成了自主意識,因此在一些時候他們會有自己的想法,不會再對大人 言聽計從,甚至出現 「唱反調」的現象。
這在很多家長眼里可能認為是孩子的叛逆行為,其實這也是正常的成長階段。由于孩子開始有自己的見解,所以他們 不想再被束縛了,說「不」的時候也越來越多。
這個時候作為媽媽面對孩子的一些變化,絕對 不可以采取語言或肢體暴力的方式教育孩子,否則只會助長他叛逆的心理,對你 愈發抗拒。
正確的做法是要學會好好 與孩子進行溝通,多了解他們內心的想法。在面對困難時要與他們一起解決,多聆聽并適時采取孩子的意見,該鼓勵時就鼓勵,多給予孩子一些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以及正能量,父母有時候就是孩子的一面鏡子。
☛12歲后,給孩子留出自己的空間
12歲以后,孩子馬上就要進入人生中的一個重要的階段,那就是 青春期。當青春期到來時,由于荷爾蒙的分泌等生理變化的影響,會使得孩子的心理發生很大的變化,性格與之前也會大不同。有人曾將青春期的孩子比作孫猴子, 在教育的時候不能通過頻繁念緊箍咒而讓其聽話,否則就很容易激發猴性,從而產生不可化解的矛盾。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需要有自己的時間和空間,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都需要他們 自己去摸索、打理,作為父母在照看孩子時不要再親力親為,要培養他們 獨立自主的性格。
有些家長的控制欲比較強,無論是在哪方面都希望孩子聽從自己的意見,他們自己覺得是為孩子好,實際上是在害孩子。因為,當他們一旦有了自己的行事以及判斷能力,就會極力想擺脫你,甚至躲著你。所以,千萬 不要試圖束縛他們,適當的放手才是他們成長的助力劑。
建議這個時候父母 多給了孩子自我成長的空間,并且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孩子!適當的時候要給予他們更多的鼓勵,這會成為他們前進的動力。
寫在最后
人們經常說, 孩子出生時就相當于一張白紙,它最終的模樣的決定權有很大一部分在父母手里。父母就是孩子成長的榜樣和容器,今天你給孩子什麼樣的教育,決定了他以后成為什麼樣的人。如果你在孩子的成長路上設置了太多的條條框框,那麼孩子就一輩子都走不出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適當的放手,孩子才能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