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父母的合格教育,從來都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
鄰居生了一對雙胞胎女兒
姐姐是人見人夸的三好學生,妹妹是頑劣的叛逆女孩
每次考試出成績時,妹妹都特別討厭跟姐姐一起同行走路
因為她最怕聽到這樣的聲音:
「姐姐這次又是全班第一,妹妹考了多少分呀」
「這一個媽生養的孩子,怎麼區別那麼大」
「家里有個學霸姐姐多好呀,有不會的問題問下就知道了」
從小生活在姐姐光環下的妹妹,剛開始還活潑調皮,慢慢地就變得不太愛說話
尤其是在學習方面甚至表現得越來越笨了,很多基礎的問題都能睜著眼睛說瞎話
一次批評爭吵下,鄰居又拿姐姐的優秀和妹妹作比較:
「你看看你,要是有姐姐一半省心,我和你爸不知道輕松多少」
沒想到妹妹聽后 受刺激地說:「既然你們那麼喜歡姐姐,當初干嘛不掐死我」
看著妹妹雙眼充斥的恨意,鄰居才漸漸明白:過去對妹妹的教育是多麼的失敗
因為姐姐優秀而不斷要求妹妹,在這份對比、和拔苗助長下,哪怕妹妹有進步也無法和學霸姐姐比較
所以,合格的家庭教育從來都是在發現、和學習中不斷產生影響力,而不是只要求孩子成為你眼中的期待
如果不知道如何做一個合格的父母,建議先看看這7個教育例子
第一
順向思維:按照孩子喜歡的方式去學習
半個月前,朋友果媽給她女兒報了一整個學期的舞蹈課
剛交完報名費的時候朋友的內心很激動,她仿佛已經看到女兒站在舞台上優雅地起舞
可相比于一位母親對女兒的美好期待,果果就顯得不是那麼的開心了
因為,果果是屬于比較微胖的身材、也根本就不喜歡跳舞,之所以每天練舞也是出自于老母親的「一番好意」
朋友覺得,女孩長大后就要 窈窕淑女、優雅有氣質,聽說跳舞可以讓人氣質更加優雅,朋友就給果果報了舞蹈課
剛開始果果也比較上進用心,尤其是知道跳舞可以減肥、讓身材變好后,練舞的時候更是賣力認真
可是由于缺乏舞蹈底子,再加上報名的年齡也晚了,果果在 屢次經歷「練不好舞」后就 一蹶不振
像同一個班的學生,有好幾個比她還小的孩子,人家一上台就是翩翩起舞,而果果就像一只熊一樣去搞笑,她覺得自己根本就是個笑話
而長時間融不進的圈子、感受不到的舞蹈自信, 不知不覺,讓樂觀開朗的果果變得 郁郁寡歡,甚至連出門交朋友的心情都沒有了
著名的魚缸法則就告訴我們:「教育孩子需要釋放心靈」,而孩子也更需要順向思維
魚兒從打破的魚缸轉到魚塘飼養,之所以能在短時間內成長得很大,就是因為魚兒需要自由成長空間
小魚成長大魚如此,小孩長成大孩也是如此
我們需要給予孩子充足的成長空間,讓孩子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去成長,在更多自主思考、選擇和嘗試下,孩子身上所獲得力量也會越來越強
剛開始時孩子可能會遇到很多挫折,但經過 舉一反三和不斷的努力創新之后,他們身上的 想象力、創造價值就會更高
因為,魚兒需要在魚塘下自由成長,孩子也需要在廣闊天地間不斷成長,正如你現在的想象力、創造力有多高,未來就會有多高的收獲和成就感
第二
二八定律:規則意識下讓孩子清晰目標
「要想不得病,最好吃細糧」
健康飲食里的二八定律,成為近年來流行的一個觀點
所謂的二八定律
•膳食:二分細、八分粗,粗細搭配更具養生效果
•就餐:二分饑、八分飽,細嚼慢咽更能健康飲食
健康飲食如此,教育孩子也更需要這種恰到好處的管教、和約束
春節回家
設計師表哥告訴我,有個客戶送他一輛20萬汽車,但他沒敢要
大家都責怪說:「你怎麼那麼傻,白給的汽車都不要,在想些什麼呢」
表哥聽后并沒有生氣,而是認真地對我們說:
「任何環境下都需要有規則和底線意識,我今天如果收了客戶的一輛汽車,那以后就會有無數個要求牽制著你,到最后甚至會變得連底線都沒有了」
「但如果我們一直堅守本心、守住規則,那麼就不會有破壞底線的可乘之機」
表哥的一番話讓我 受益匪淺,工作做人如此,教育孩子也是一樣
為了讓孩子從小在規則意識下強化品質,二八定律里的管教、和約束就是明確指令
比如
規則方面,二分約束八分示范
指令方面,二分簡潔八分具體
和孩子談規則,千萬不要試圖跟孩子磨耳朵講道理,因為孩子根本聽不進、也懶得聽
倘若我們把「趕緊寫作業」劃分規則、和指令,告訴孩子:
「如果你寫不完作業明天就會被老師批評」
「如果你能早點寫完作業,還可以有時間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這是二分約束、二分簡潔)
「我們可以先寫簡單的題目,再去思考比較難做的題,這樣可以節儉很多時間」
「這幾道題如果能再多讀幾遍,你會發現很多知識在課文里就能找得到」
(這是八分示范、八分具體)
第三
強化自信:讓孩子獲得「成長型認可」
前段時間,女兒因為被選為小組長而哽咽落淚
雖然這個「官」比較小,但對于女兒來說真的是特別驕傲、又感動的
她說:「老師以前從來就沒選過我,我一直認為自己是最差的那個人,可現在不那麼認為了,因為老師今天選我當小組長了」
女兒在說這些話時她的眼里 閃爍著亮光,我也能清楚地感受到:「孩子獲得成長型認可的重要性」
而懂得贊美孩子呢,這也是教育里的高級別標準
一個經常被贊美的孩子能有多上進?
女兒之前就是一個典型的 丟三落四、做事拖拉性格
自從意識到 成長型認可的重要性后,我會經常表揚她的一些行為和表現
隨著自信的光芒越來越耀眼,女兒身上的目標、和斗志感也跟著拉滿
某一次
因為寫完作業主動檢查書包的行為得到表揚后,女兒開始習慣每天早上出門前檢查一遍書包
而之前到學校才想起來沒裝書本的 丟三落四毛病,也仿佛一夜之間都消失不見了
這就是成長型認可,也是孩子獲得自信的力量
不過,表揚孩子也是有技巧的,記得多表揚行為、和想法,盡量從細節去發現孩子的進步
比如,「我發現…」、「你認為…」,這些「小范圍」贊美比起「你真棒」、「做得好」也會更具成長認可
第四
榜樣力量:幫孩子找到一個勵志目標
有一個男孩,很小的時候就因病留下殘障
母親來不急傷痛,她覺得「兒子最需要的不是媽媽的眼淚,而是重拾對未來的信心」
從那以后,母親每天都會抽空陪男孩練習走路
因為體力過度消耗,母親好幾次都累得病倒了
那躺在床上發著高燒,也要強忍著病痛下床陪兒子練習走路的 頑強意志,成為了男孩的精神榜樣
而母親的榜樣帶動,讓男孩扛住人生打擊、也接受了命運的嚴酷安排
他每天刻苦學習、認真落實每一個知識點,終于考入 夢寐以求的維也納大學,最后還成功登上醫學獎、和諾貝爾獎的領獎台
這個男孩就是赫赫有名的醫學名人-巴雷尼,也是榜樣教育下的成功典范之一
我們常常希望孩子擁有 堅韌的成長品質,其實成功都是在挫折中激發志氣
如果孩子遇到困難就放棄,請不要對他們失望、更不要批評責備,因為這是人性弱點,也是害怕失敗的 自保意識
平時盡可能地陪在孩子的身邊做好 以身示范,也可以陪孩子多讀一些 名人傳記
像書中的 坎坷經歷、和家長的 潛移默化影響,就會慢慢讓孩子心中有夢、眼里有光…
第五
好奇定律:巧用「狼性心理」激發上進心
狼性法則里 不懼失敗、不屈不饒、充滿好奇、講究策略、屢戰屢敗…
這些都是狼群的生存智慧,也是孩子的成長定律
我們時常指責孩子太淘氣、叛逆心強,這些其實都是「狼性」的好奇心、創造力、和求知欲
正所謂:孩子不淘不聰明
正確巧用狼性的「競爭心理」,孩子才能更好地為生存打下良好成長基礎
比如,當孩子 打破砂鍋問到底時不要直接給出答案
讓孩子多查閱參考資料、并動手去做一些小實驗,這種 親身參與的體會讓孩子更具成就感,而適當地 「兜兜圈」也能讓孩子更好地發現智慧
又或者,多跟孩子講講故事、發掘自然界的更多趣事
像故事里的腦洞大開創意、和生動有趣的情節,這些都可以開擴孩子的認知視野
而從小被故事滋養的孩子大多數都擁有比較高的雙商能力
那對于條件允許的家庭呢,如果能經常帶著孩子到大自然下多挖掘探索就更好了
正如一個小玩具,如果只用一個方法去玩, 新鮮勁兒過了之后就失去了使命,也會在 喜新厭舊下徹底被丟棄
所以, 保持好奇、提高求知的價值就在于激發戰斗力,巧用「狼性心理」讓孩子多參與、多創造,他們才能像「狼」一樣擁有強者氣勢
第六
飛輪效應:教育不統一,管教會前功盡棄
外甥過9歲生日時許了一個愿望:想要一台iPad
面對孩子一心想要的生日愿望,大姑姐不忍心拒絕
她決定跟兒子來個約法三章:
•可以給你買iPad,但你需要先把書架上的22本書認真讀完
•閱讀期間不能一心二用,不要一邊閱讀、一邊想著iPad,屬于你的東西不會跑
•自己規劃一個時間表,有了iPad后更要嚴格要求自己,不能沉迷游戲、荒廢學業
當時,外甥聽到這樣的 約法三章很愉快就答應了
本來都已經進入讀書狀態了,可大姑姐出差后,爸爸就提前滿足了孩子的iPad夢
最終,22本書沒有讀完,原先講好的時間計劃表也沒有開始動筆
這樣的家庭教育不統一,讓我想起了心理學上的「飛輪效應」:
為了讓飛輪轉動起來,剛開始我們需要使出很大的力氣去不斷推動,可等飛輪開始轉動并到達高速效果時,不用再費力推動,飛輪也照樣可以一圈接著一圈運轉
用耐心去促成人生,這就是「飛輪效應」的精髓,教育也應當如此
想要讓一顆 懶散、沉睡的心慢慢變得自覺而積極,那麼家庭教育的 統一性就顯得特別重要了
請記得,從來就沒有 立竿見影的教育,也沒有 一蹴而就的成功
在教育孩子這條路上,家人們千萬不要一個做「好人」、一個「壞人」,立規矩的本質也是希望孩子可以成長得更好
如果一個立規矩、一個溺愛滿足,那所有的管教必定會 前功盡棄,而孩子也會深陷溺愛里無法養成良好的成長意識
所以,教育需要家長統一結盟,大人的教育觀有多統一,孩子的成長觀才不會隨意造次
第七
共情心理:先談親子關系、再談家庭教育
有一位媽媽,以前經常被8歲兒子氣得 頭痛欲裂
一次練書法時,媽媽見到兒子筆順不對就說了幾句
才說了兩句話情緒就上來了,不理人、還故意寫錯筆順
若按照以前的脾氣,媽媽肯定會跟兒子發脾氣,還命令不準哭
可明白之前的「不準」、和「阻止」是無效教育后,她就改變了戰略方向
在孩子情緒很糟糕的時候摸摸他的頭,然后問句:「我知道你現在很難過,想哭就哭出來吧」
這句話一說,兒子的情緒一下子就 釋放出來了,媽媽的尊重、理解和感知,也一下擊中了孩子的心靈
那一瞬間,他們 心心相惜,孩子把糟糕的情緒發泄出來之后,也更愿意和媽媽去溝通問題,包括一直不太愿意面對的「寫錯筆順」
好的教育,從來都是建立在好的家庭關系上,沒有好的溝通方式自然也不會有好的 教育效率
如果孩子比較容易 情緒化,而家長又偏偏要斬斷孩子身上的 囂張氣焰, 對立性的教育很容易讓孩子逐漸 丟失自我感覺,他們在和別人溝通的時候也不會有好的 配合度
所以,好的教育從來都是先跟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當我們能夠和孩子產生「共情」心理時,育兒里的很多問題都會 迎刃而解
而教育孩子也像是一場賭局,需要具備下定離手的 智慧,更需要懂得變通的 人情世故,在教育路上也記得別總跟孩子 對著干,如果贏了局面而輸了孩子,那就太不劃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