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不被允許吃零食的孩子,長大后是什麼樣?難逃3種結局

Wendy媽 2022/11/03 檢舉 我要評論

現在很多家庭,都非常注重孩子的生活質量。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導致有些家長就有一點注重過頭了。

比如吃零食,家長會擔心孩子整天想著吃零食,沒心思吃飯;會擔心零食里有太多的添加劑,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和健康;還會擔心孩子吃多了零食長齲齒等。

家長有這樣的擔心,也是無可厚非的事。

但遺憾的是,有的家長就過于偏執了,他們會明令禁止孩子吃任何零食,一點兒都不允許孩子沾染。

說真的,這種視零食如洪水猛獸,一見零食就如臨大敵的做法,很顯然對孩子是弊大于利的。

其實,我也是很少給孩子買零食的,導致孩子上幼兒園中班時,都有很多零食沒沾過,比如很多孩子都愛的爆米花、可樂、果凍等。

有一天放學的時候,孩子同學的家長,買了果凍分享給大家,我們家孩子卻打不開,其他同學都在說「我自己就能打開呀,很簡單的」。

我們家孩子表示「從來沒吃過果凍,所以不會開」,其他幾位同學都爭先恐后地說「我還沒上幼兒園就吃過啦」「你連果凍都沒有吃過嗎?」「媽媽,同學說他從來都沒吃過果凍,哈哈!」

小小的孩子,雖然家里面都教育得很好,但仍然還處于童言無忌的階段,言語神情里多多少少帶了點嘲笑的意味。

我當時就很緊張地看了看孩子的神情,發現孩子有點尷尬,還特別不好意思,有點不知所措的樣子。

我趕緊對孩子的同學說,「因為阿姨不讓他吃太多零食呀,不過阿姨在考慮以后讓他多嘗嘗各種零食,謝謝同學的果凍啦。」

其他幾位家長也在幫忙打圓場,「吃多了零食確實不好,少吃點是對的」。然后,大家想辦法轉移開了話題,孩子們才又開心地玩在了一起。

那時候,我猛然意識到,零食對孩子社交的影響還是很大的。

不僅如此,我通過查閱教育和心理學方面的書籍,發現:從不被允許吃零食的孩子,后果很可能會讓家長難以接受。

從不被允許吃零食的孩子,長大后很可能難逃以下3種結局:

1、過多限制,更容易逼得孩子逆反

家長完全無視孩子的需求,一味地拒絕孩子,嚴防死守,不讓孩子吃零食,孩子就會埋怨父母對自己不好,很容易引發孩子的逆反情緒。

而且還會一次比一次更嚴重,親子關系持續惡化,孩子習慣了和家長對抗,導致家庭矛盾頻繁爆發。

而且,孩子一旦開始逆反,以后家庭教育的開展就變得難多了,尤其是等到孩子進入了青春期這種叛逆階段的時候,就更難管教了,一旦孩子和家長對抗,家長基本上很難贏。

2、孩子的社交能力受限

朋友和同學之間分享零食,一起談論各種美食,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十分有利于孩子的情商和社交能力發展。

一個不會和大家分享零食,對大家談論的美食一無所知的孩子,和同伴之間終歸少了一些話題,多少有些格格不入。

有的孩子還會因此產生自卑感,在社交中表現得膽小、怯懦、敏感、內向、被動。

3、引發「禁果效應」

心理學上有個「 潘多拉效應」,又被稱為「 禁果效應」,意思是指,越是被單方面禁止的,人們反而越想要得到。這與人的 好奇心和逆反心理有關。

吃零食也是如此,家長如果完全禁止,孩子就會生出嚴重的缺乏感和匱乏感,導致好奇心和逆反心持續膨脹,對零食反而更加渴望。

在這樣的心理驅使下,孩子一旦抓住了機會,就會背著爸媽毫無節制地吃,等到孩子將來有能力的時候,還有可能會無底線地放縱自己,報復性地補償自己。

當然了,允許孩子吃零食,并不是說允許孩子毫無節制地吃,而是可以適當地去滿足孩子的需求。

家長可以這樣做,讓孩子正確吃零食:

1、控制分量,選對食用時間

可以和孩子做好約定,吃零食要控制分量。

比如過年那一段時間,家家都擺出糖果招待客人,我們就和孩子約定好,每天最多只能吃兩顆糖果;比如孩子喜歡吃薯片,我們就約定好,每兩個月可以吃一盒。

保證孩子以正餐為主,盡量不要在用正餐之前吃零食,可以選在兩餐之間吃零食。

2、選擇健康零食

購買零食的時候,注意看配料表,如果添加劑過多,那就不適合經常吃,盡量不要給孩子吃。

盡量選擇健康零食,比如低糖、低油鹽、少添加劑、高營養密度的,像堅果、水果、酸奶、奶酪、全麥面包等就很好。

也可以自己在家給孩子做零食,不放添加劑,比如烤紅薯、烤餅干、烤肉干、火腿腸等。

3、及時刷牙漱口

很多零食中都含有大量的糖分,吃完零食后,一定要督促孩子養成及時刷牙漱口的好習慣,教孩子愛護牙齒,避免長齲齒。

孩子想吃零食,是一種正常的需求,家長適當地滿足孩子,不讓孩子的童年充滿遺憾,有助于培養良好的親子關系,進一步促進孩子的情商和社交能力發展,同時降低孩子對零食的好奇與渴望。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