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給老人帶會很輕鬆?李玫瑾教授:孩子3-6歲不自己帶,長大會操一輩子心

Wendy媽 2022/09/22 檢舉 我要評論

老人帶大的孩子和父母帶大的孩子,性格非常不同,很容易被區分。老人帶大的孩子,性格多少有些驕縱偏激,偏敏感。

和父母相處少導致情感缺失,老人寵愛導致性格不穩定,這些問題在孩子進入青春期后,就會集中大爆發,不但讓親子關系出現裂痕,還會讓養育變得越來越困難。

所以,父母不管再難,也應該盡力將孩子帶著身邊親自撫養,尤其要重視以下幾個方面

情感滿足

父母帶給孩子的安全感,是任何人都替代不了的。這種親密感和安全感一定要從小開始建立。

除了平時生活上的照顧,家長要多和孩子互動,多陪伴孩子,比如一起做游戲,一起收拾玩具,給孩子講故事,帶孩子出去玩等等。

行為規范

6歲之前,是好習慣形成的關鍵期,要讓孩子從小擁有規則意識,知道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擁有最基本的禮貌,懂規矩守規則。而行為規范的養成,就在于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父母要在平時多引導,幫助孩子擁有良好的行為禮儀,形成教養。

性格養成

李玫瑾老師指出:孩子的性格教育比能力教育更重要,性格是一種后天形成的社會行為方式,它關乎著你為人處世的方式方法。而3-6歲是孩子性格培養的黃金時期。不任性,樂觀開朗,真誠處事,不怕困難,懂得感恩這些都是非常珍貴的性格質量,關乎孩子未來的為人處世和社會成長。

李玫瑾教授建議:孩子6歲前最好親自撫養,盡量不要讓老人帶娃。有研究表明,0-6歲由父母親子帶大的孩子,至少有3個方面比老人帶大的孩子更出色。

1、 獨立能力的養成。

老人帶娃容易嬌慣、溺愛,舍不得讓孩子吃苦受累,啥事都想替孩子做,孩子跌倒了馬上去扶,追著孩子喂飯等等。久而久之,孩子的獨立性越來越差。

爸爸媽媽帶娃,要盡量讓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自己收拾玩具,自己學著洗臉刷牙,疊小被子,父母越「懶」,孩子自理能力越強,會更加自信,能更好地適應幼兒園和小學生活。

2、 節奏感(專注力)的保護。

老人退休后時間比較寬裕,想幾點起就幾點起,想出去遛彎就出去遛彎,生活失去了節奏感,把孩子給老人帶,孩子也會失去節奏。

經常會出現這種情況:孩子正專心地玩玩具,老人突然叫上孩子跟著出去買菜;孩子本來在認真畫畫,老人突然又喊一嗓子:快來吃……孩子的節奏感、專注力被嚴重地破壞了。

爸爸媽媽帶娃,一定要給孩子規律的時間表,什麼時候起床,什麼時候吃飯,什麼時候玩耍,孩子有了節奏感,就能在一定時間內專注于一件事,坐得住,以后上了小學,學習的效率會非常高。

3、 閱讀習慣的培養。

上一輩的老人多數都沒有閱讀的習慣,只要在家,他們就喜歡把電視打開,孩子也跟著看,慢慢就成了一個小電視迷,對閱讀毫無興趣。

腦神經專家早就研究發現,經常看電視會導致孩子智力發育遲緩,影響表達能力。因為看電視時,大腦是被動接收信息,思考是停滯的。

爸爸媽媽帶娃,能不看電視盡量不看,盡量通過給孩子講故事,進行親子共讀等方式,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和習慣。閱讀能力將是孩子整個學習生涯最核心的能力之一。

0-3歲是孩子大腦發育的黃金期,而 3-6歲是生活習慣、性格養成的關鍵期,也是幼小銜接,閱讀能力培養的萌芽期。孩子人生最初的6年,父母多付出一點,以后會少操很多心。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