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歐媽媽不吼不叫,孩子自由又有教養,有4點秘訣

Wendy媽 2022/11/21 檢舉 我要評論

北歐被稱為孩子們的天堂,這里的孩子無拘無束卻不會無法無天,這里的媽媽不吼不叫卻能讓孩子們安靜地坐著一起和大人就餐,父母一個人帶著兩三個孩子在開放的游樂場里玩,一會兒這個不見了,一會兒那個不見了,最后卻能把孩子安全的帶回家,沒有長輩和保姆的幫忙,雙雙全職工的父母是給孩子們施了什麼魔法呢?如何不打不罵也能培養出有教養的孩子呢?通過細致的觀察和總結,我們得知了北歐媽媽們的育兒圣經。

家長平和的心態是基礎

一位移民瑞典的媽媽說,北歐慢節奏的生活太適合帶孩子了,因為大人一秒鐘就可以做完的事情,孩子可能需要十分鐘甚至更久,當整體生活節奏慢下來之后,家長可以跟著孩子的節奏來處理事情,對待孩子提出的千奇百怪的問題,家長有時間慢慢的解釋,而不是趕著去做別的事情,心急火燎的搪塞孩子。

盡管父母雙雙工作,但是他們的私人時間不允許被工作所占用,即使不做家庭主婦也可以獨立帶娃。家長的生活狀態非常重要,如果每天疲于奔命,就會焦慮、浮躁、發脾氣等,再好的修養也無濟于事。所以北歐父母不打罵孩子,和他們有著良好的生活狀態和受過良好的教育是有關系的。

反觀我們,即使沒有北歐這樣慢節奏的大環境,也需要在工作時間內高效率地把事務處理完畢,在下班后關閉自己的職業天線,將精力與關注力放在孩子身上,保持平和的語氣和善于學習的心態,解決育兒的問題。

當孩子出現情緒問題時,因為和別的小朋友搶玩具而哭泣,因為畫不好一個五角星而煩躁,父母不是第一時間感覺厭煩,而是覺得這是我們進行溝通、解決問題的好機會, 心態是如何看待事情的關鍵因素。

適宜孩子自由玩耍的環境

北歐孩子們的游樂場沒有柵欄,甚至很多設施看起來有點危險,為什麼父母敢于把孩子們放在里面放肆玩耍呢?幼兒園和公共游樂場大多都有攀巖、瞭望塔,任由孩子們爬上爬下,一個家庭好幾個孩子跑向不同的方向,家長要照顧更小的孩子,無法關注去攀爬高難度設施的大孩子們,但是他們一點都不擔心,有的甚至悠閑和其他家長聊天。這令中國的媽媽們感到非常的詫異,在我們這里,公共場所是不可能設置這麼高難度的設施的,即使有,家長們也都緊跟其后保護著孩子,害怕有一點閃失。

通過觀察,我們發現了北歐游樂場的秘密,例如滑梯,如果是高年齡段的孩子才能玩的設施,在上去的台階第一級會比較高,年齡小的孩子根本爬不上去,反而在后面的環節更容易一些。這樣的環境設置,會讓孩子們自己就能發現哪些設施自己可以玩,而哪些是自己還不能玩的。不用家長在旁邊說「不許爬這個不許玩那個。」這樣的設計讓媽媽們很受啟發,在家里同樣可以設置一個相對來說安全的環境,給予一定的邊界,但是在這個范圍內孩子是可以自由探索的。

相信的力量

單憑著環境是不可能達到完全杜絕安全隱患的,還需要家長和孩子之間的默契,如果說環境的設置是硬件,那麼相信的力量就是軟件。相信孩子自己可以判斷什麼能玩什麼不能玩,怎樣會有危險。怎麼才能相信小的孩子也能做到呢。 這需要從小就培養孩子的規則感,以及對危險的判斷能力。

首先給孩子們機會去嘗試,而不是直接告訴孩子自己的經驗,代替孩子做判斷,當孩子去玩一個不適合他年齡的游樂設施,要跟在后面像個解說員一樣說:這個看起來很有趣,而不是像裁判員一樣說:這個你玩不了。

這也是為什麼可以在孩子三歲后放任他們在一定范圍的區域內隨意地玩耍了,因為他們對自我能力和危險的判斷力已經得到了充分的練習。相反,如果家長長期代勞,孩子還沒想好,家長就把答案說出來了,孩子便沒有辦法鍛煉自己的判斷力和行為的掌控能力,也更加依賴于父母的保護。

俗話說:「強勢的父母培養出無能的孩子」。 家長干預得太多了,孩子相應的能力就會得到抑制。孩子本身是有內在生命力的,不要讓破繭的胡蝶折翼。

每個孩子需要克服挑戰,在探索后自己判斷能不能玩。 當孩子在專注于一件事情的時候,不要去干擾他們,硬生生地切斷他們探索的歷程,這些是他們形成健全人格的必經之路。

充分激發孩子內在驅動力

中國的媽媽們對孩子最多的要求是「聽話」,希望孩子聽話,在家長的掌控之中,但是從長遠來看, 「聽話」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只有引導孩子形成自己的思維,擁有自己的內在驅動力,他們才會堅持一些好的習慣,而不是靠家長不停地勸說和告誡。

直接告訴孩子應該多吃蔬菜,不如告訴他們如果想要長得高長得快就需要全面的營養。直接告訴孩子應該多閱讀,不如告訴他們如果想在寫作文時下筆如有神就需要在平時多積累素材。

成長性思維其實就是保持自我終身學習的習慣,有勇氣嘗試未知事務,并做好可能失敗的心理預期。仔細想想沒有一件事情是容易完成的,只有充分地參與和反復的總結經驗,成長性思維是可以練習的。

內力非外力,如果孩子是因為懼怕家長的權威而不做一件事情,是靠外界的約束,那麼這個外力一旦不在了,孩子就可能做出出格的事情, 所以激發孩子的內力才是教育的關鍵。家長應該在激發孩子思考上多下功夫,面對具體的事情時反而可以適當地放手。孩子只有覺得這是自己想要實現的事情,才能很有動力地去做每一件事。孩子的內力往往可以強大到讓家長都吃驚的地步。

北歐的媽媽教會我們的,是一種放縱與管理的巧妙平衡,讓孩子自由自在但卻有章有法,在玩耍中擁有成長意識,讓孩子做自己的決策者和執行人。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