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常說:「童言無忌。」表達對于未成年人表達的一種看法——小孩們可能常常話比較多,并且有時會表達不正確,對于這種情況,成年人不應做過多計較,只是「看個樂」就好。這當然是一種相對而言比較泛泛的說法,大多數孩子有這樣的表現。其實在我們的生活當中,也有不少的孩子從小就表現得比較沉默。
其實這種看法是不對的,我們可以借助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的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的看法,來看一看那些小的時候話比較多的孩子與比較沉默的孩子之間,存在什麼樣的區別,以及兩種性格的孩子在之后會有什麼樣的發展。
案例與分析
李玫瑾教授曾經講過這樣的一個小故事:有一次在回家途中,門禁的自動門快要到時間關上了,一個被家人牽著手的孩子主動伸出手將自動門攔住,并且對著李玫瑾說:「奶奶快來,我幫您開著門。」
李玫瑾教授快步通過之后,微笑著朝孩子說:「孩子你真棒,謝謝你。」李玫瑾教授因此猜想:這個小朋友應該不是父親或者母親一個人在專門帶,而是許多親人在一起帶,并且大機率有祖輩的親屬。
因為這個孩子心地非常善良,看到她有一些困難,盡管是很小的事情,但還是「出手相助」,這說明平時可能是有老年人長輩會教導他要與人為善,「勿以善小而不為」。
同時,他對于陌生人并不懼怕,而是敢于大方的與之進行交流,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這說明平時是有人專門幫助他梳理自己的語言與表達能力的。
根據這樣的一個小小案例,李玫瑾教授建議大家在社會生活當中不妨注意以下類似的情況,比如說可以做這樣一個小的「實驗」:在能夠接觸到三歲左右的孩子時,不妨以親切的口吻與對方進行交流。
比如說:「給叔叔/阿姨表演個小節目,叔叔/阿姨給你買糖吃。」這樣的話。通過孩子的后續反應,就可以得知他的狀態。
有的孩子會比較害羞,在有家里大人在的情況下,可能才有能力說出一些話;有的孩子則會更加害羞,不管怎樣都不能開口;還有的孩子會比較木訥一些,對于這些要求并不會給予什麼反應。
那些能夠做出不錯反應的孩子,往往就是家中多位家長都十分注重管理和教育、傾注心血去關注的;
而那些相對比較沉默的孩子,則有可能是處于單親家庭或者是家長的「高壓管理」之中。
我們可以大膽設想一下,兩個孩子10年后差距,話多的孩子在人際關系處理上游刃有余,另外一個話少的孩子則熱衷于獨處與思考,不管二者作何選擇,都有截然不同的人生,更沒有好壞之分。
家庭階級與子女性格
盡管李玫瑾教授的說法是基于其長時間的研究,并且是有一定說服力的,但是由于缺乏一定的論證過程,所以也許不是特別能夠說服大家。
但是在別的國家,同樣是有類似研究存在的,比如在美國的一項研究,針對四十余個家庭的子女,持續兩年多的跟蹤觀察,同樣也是聚焦于子女兒時表現與成年之后性格的。
被試對象大致分為三組:
生長在父母從事腦力勞動或者是比較富有的家庭
工人階級或者是藍領階級家中的子女,
是家庭條件不是特別好,甚至需要福利救濟的孩子
根據長時間的觀察與跟蹤錄音,研究者發現,在生活條件較好的家庭之中,孩子們平均每個小時能夠接受的句子數量為487;那些需要救濟的孩子的這一數據則為178。
相應的,這些孩子在成長過程當中能夠掌握的詞匯量也有明顯的差別:前者的平均掌握詞匯數量為1116,后者則僅有525,一倍以上的差距。
之后這種差距會更加明顯地反映在孩子的表達能力上,而表達能力是個體成長與進行學習的基礎,假如一個孩子連正常交往都成問題,那麼在學校的生活勢必也舉步維艱。
父母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關鍵
孩子在之后的人生會是怎樣,在小的時候就已經能夠窺見一斑了,所謂「一歲看小,三歲看老」也是這個道理。
作為父母,千萬不要輕視自己在孩子成長當中的作用,認為教育就是學校和老師的責任,在孩子的生活當中,尤其是在學齡之前的孩子看來,父母幾乎就是其全部。
正如實驗所反映出的內容,家長的溝通與交流,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子女的詞匯量,甚至是表達能力。作為父母,一方面應該細心觀察子女在生活當中所產生的表現,無論是有積極情緒還是遇到了什麼困難,最好都能夠清楚地知曉。
另一方面僅僅是留心觀察還不夠,要切實拿出實際行動:遇到困難時,要主動去疏導。
有高興的事情時,可以與其一起分享;悶悶不樂時,可以采取一些實際行動來幫助孩子走出陰霾。這才是作為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當中,主要是精神層面上應當盡到的責任。
當然,有一點是應該要注意的:適當的干預是必要的,但是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和自我意識形成,這種干預和影響應該減少。
作為家長,要做的是引導和幫助,而不是萬事都詢問。如果「用力過猛」,關注就會「變味」成為控制欲,在控制欲強的父母影響之下,子女的性格是會受到很大影響的。
不要小看孩子小時候的語言能力表達,這有可能是他人生的一個側面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