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要學會「低聲教育」,有科學依據

Wendy媽 2022/12/01 檢舉 我要評論

​溫和育兒對于父母來說,似乎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因為只要是與孩子有關的事情,父母的重視程度總是會在無形中放大無數倍,抱有無數倍的期望。

俗話說得好,期望越大,失望也就會越大。當孩子讓家長失望的時候,哪怕僅僅是一件很小的事情,比如說衣服臟了,家長也能夠制造出強力無比的「火藥」,罵得孩子連家都不想回甚至是不敢回。

何為低聲教育?低聲教育是與教育孩子大喊大叫相反的一種教育方式。家長或幼師常常為管教孩子效果不佳而束手無策,不管你是嚷嚷不休地說服教育還是大喊大叫地命令式教育,孩子全然不理你。如果經常對做錯事的孩子高聲斥責,不僅收不到效果,反而對孩子的性格養成、心理健康有不利影響。這時候就要考慮改用低聲教育的方式了。

低聲教育——科學依據

心理學家對表達哪些事情該用怎樣的聲調進行了研究,發現處理同一件事情,不同的聲調會收到不同的效果,大人批評孩子,用低聲調孩子更容易接受。

這是因為:

1.低聲調可以使人理智一些、情緒平和一些,也可使孩子抵觸、逆反的心理防線有所松弛,有利于溝通。

2.低聲批評孩子,不僅可以集中對方的聽力,而且也可以先發制人,不讓孩子使用高聲調。生活中常看到大人高聲責罵孩子,孩子反抗的聲音也不低,雙方情緒越來越激動,最后惹得大人一肚子氣,孩子也不服氣。

如果說,這是父母對孩子的期望造成的,倒不如說這是父母過度情緒化的一種表現。

寶媽小張很苦惱,她在同事眼中是個溫和、脾氣很好的人,但是,在孩子看來她卻是一個很容易生氣的媽媽。

比如說,早上出門上學的時候,距離上課時間還有一個小時,但是小張會一直催促孩子洗漱吃早飯,然后提前半個小時送孩子去學校。

小孩子磨磨蹭蹭習慣了,總是不能夠按照媽媽的要求完成,所以小張幾乎每天早上都要發一回脾氣,每天出門都是風風火火。

直到有一天,小張因為當天有事所以請了假沒去公司。而這一天,她沒有發脾氣,因為她不用擔心自己會因為送孩子上學而上班遲到。

孩子晚上回家問她:媽媽你今天早上都沒有罵我了?小張才意識到,原來自己每天都在對孩子發脾氣,但是 主要的錯誤并不在孩子,而是在于自己

于是,之后的小張調整了自己的時間,對孩子發脾氣的次數也越來越少。小張說:「學會溫和教育孩子后,我輕松多了,孩子都開始喜歡和我一起去學校了。」

從小張的經歷可以看到,很多時候家長的情緒化育兒根源錯誤并不在孩子,而是在家長。孩子犯錯是日常,但是家長卻因為種種事情而發生情緒蔓延,導致

孩子成了家長情緒的「接收器」。

所以,溫和的育兒方式其實并不難做到,家長認清自己的情緒就不是難事。

父母溫和的教育方式,遠比情緒化更有效,這2點父母要做到

1.學會傾聽孩子

很多時候家長發脾氣,都是從自己的主觀出發去判別孩子的對錯,但事實上,很多事情并不是只有對和錯之分。

當發現存在矛盾的時候,家長應該允許孩子發聲,允許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或者是允許他為自己「辯駁」。只有學會傾聽孩子,才能夠清楚孩子為什麼要這麼做,才能夠更好地制止下一次的錯誤。

單純的情緒化教育并不能阻止錯誤的發生,只是簡單地給孩子造成心理上的記憶。家長需要告訴孩子為什麼錯了,哪里錯了,怎麼做才是對的。

2.學會就事論事

家長們情緒化不僅僅是因為孩子的事情,還有很多日常的小事,這些事情拆開看不是大事,但是當累積到一定的程度時,就會達到一個「質變」

,而孩子往往便會成為引爆家長情緒的導火索。

家長需要學會就事論事,不要把不是孩子錯誤的事情強加到孩子身上,不要把不是孩子帶來的負面情緒發泄在孩子的身上。

當孩子犯錯的時候,應該用正面管教的方式,而不僅僅是簡單的語言上的教育。

教育孩子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要做到溫和地教育孩子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但是,家長心里還是要明白,情緒化育兒不僅僅會影響孩子的性格,耽誤的更是孩子一生的成長。

孩子成長的問題有很多,家長要做到溫和育兒需要很多的方法論和理論的指導,才能夠更加有效地教育孩子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