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以為,6歲之前,是孩子最簡單也最輕松的階段。他們只需要吃飯、睡覺、玩耍和長身體就行了。
但其實,孩子在6歲之前,他需要發展的東西,遠比我們想象的要艱巨。
孩子從「空白」狀態,到能走、學會一門語言、認識世界和塑造個性,這些,都需要付出艱巨的努力。
不僅如此,生命最初這6年的時光,幾乎奠定了孩子今后一生的性格基調,以及構建人格力量和心理力量。
這對于一個弱小的生命而言,是一項多麼巨大的工程?
心理學發現,孩子一生中有「黃金6年」。他們這6年,究竟需要怎樣具體地培養呢?家長別看晚了。
一:1歲培養孩子的安全感
孩子從恒溫、安靜的子宮,來到這個嘈雜、陌生的世界,他的內心是充滿不確定和不安的。
而且,由于能力限制,他所有的需求,都要依靠別人。比如餓了需要人喂,冷了需要人幫忙穿衣,拉臭臭了需要人清洗。
不僅如此,周圍來來往往的,都是一些能力強大的「巨人」。而他僅能做的,就是哭。
所以,在這樣一個不受控制的環境里,孩子最需要發展的,是安全感。
他需要知道,當他有需求的時候,比如感覺孤單了、不舒服了、害怕了,會有人馬上來安慰和保護他。
如果在孩子人生的第一年,媽媽能做到與孩子的情緒同步、及時回應他的需求、給予他充分的信任感。那孩子的安全感就會非常充足。
這種安全感,會影響他今后一生對世界的看法。這個世界是可信的,還是不可信的?與最親近的人分離,是焦慮的,還是可接受的?
這些,都會在孩子1歲前奠定基礎。
所以,當孩子出生后,我們要做的,就是多回應他、多擁抱他、多和他說話互動。我們的愛和關注,能讓孩子順利獲得信任感,從而培養積極樂觀的質量。
二:2歲培養孩子的表達力
孩子在18個月大的時候,會進入「詞語敏感期「,2歲進入「句子敏感期」,3歲前的語言能力,是整個語言敏感期最重要的階段。
孩子的大腦,最先發育的是語言理解能力。
在他的大腦里,仿佛裝著一本「字典」。每次聽我們說話,他都悄無聲息地將這些詞語放進字典里。
等詞語積累夠了,他就開始一個字一個字、一個詞一個詞往外蹦,甚至在一歲半時,詞語大爆發。
2歲左右,大腦的語言組織能力發育成熟。
這時候,他能將腦海「詞典」中的字和詞,開始組織成句子。一句、兩句,最后便是句子的大爆發。
孩子2歲前,最主要的事情便是發展語言能力。這一階段,他積累詞匯的多少、語言組織能力的強弱,很大程度會影響之后的表達能力。
在這一階段,我們要做的,就是和孩子多說話、多交流。讓他的「大腦詞典」里,盡可能多地存儲一些詞語和句子。
三:3歲培養自主感
當孩子踉踉蹌蹌走到3歲,他會發現,這個世界太神奇了!
最重要的是,他還發現了自己的力量。比如他能自己穿衣系鞋帶,甚至能想去哪就去到哪。
所以到了3歲,他最想做的,就是「讓我來」。
比如你在洗衣服,他擼起袖子「讓我來」;你在拖地,他搶過拖把「讓我來」;看到你在炒菜,他拼命夠著灶台「讓我來」。
最讓父母頭疼的,莫過于,他在你看不到的地方各種「作妖」:不是折斷了你限量版的口紅,就是倒了你一個月工資的香水。
3歲的孩子,他最需要體驗的,是自己能力的界限。
如果我們允許他在安全的環境中,最大限度地探索。那麼,他就能獲得自主感,克服羞恥感。
這種「讓我來」的自主感,延伸出來的就是自律、堅強、獨立的質量。
如果孩子一直處于被拒絕、被限制的狀態,他就會懷疑自己行為的正確性,從而意志薄弱、猶豫不決、做事容易半途而廢。
四:4歲發展社交能力
到了4歲,孩子會在集體生活中,通過競爭與合作來不斷認可自己。
他們渴望融入團體之中,也會發展出一定的社交能力,并且通過指揮和服從的方式,不斷調整自己和別人的關系。
到了這一階段,孩子會非常有活力。他們的思維活躍、想法天馬行空。而且在社交中,他們會任性、有主見、想法多。
如果孩子的這種主動性被批評,甚至被指責「調皮」、「愛破壞」,那孩子就容易產生內疚感,不利于社交能力的發展。
我們需要教孩子用正確的社交方式去表達自己的主見,并且培養他的共情能力與合作能力。
一個社交能力強的孩子,會備受歡迎,也利于自信心的培養。
五:5歲發展求知欲
兒童發展專家艾莉森通過實驗統計出,學齡前孩子,平均每小時要問75個「為什麼」。
孩子通過幾年的生活,已經掌握了大量關于這個世界的信息。但通過問「為什麼」,他開始有意識地將這些零散的信息,用因果聯系整合起來。
孩子愛問「為什麼」,其實也是他表現出了超常的求知欲。因為對知識的渴望,他想將世界萬物分門別類地歸納起來,讓這些知識變得更有體系。
這是孩子的大腦建立邏輯思維的表現。
當我們被孩子問一連串「為什麼」,甚至被問到令我們尷尬的問題時,不要簡單粗暴地回答「不知道」,或者給出錯誤的答案。
我們可以欣賞他的問題:「你提的這個問題真有趣。」然后和他一起思考,陪他一起發現能找到答案的方法。
保護好孩子的求知欲,能為他將來學習奠定好奇心的基礎。
六:6歲培養勤奮感
到了6歲,孩子即將進入小學,學習系統的知識。這時候,我們需要有意識地培養他的勤奮感,克服懶惰。
6歲這一時期,孩子的閱讀、計算、書寫都已經進入啟動階段。孩子需要通過勤奮來提高各項能力,并且用實力來贏得別人的認可。
一個被欣賞、被認可的孩子,他會產生較強的自尊感,并且對實現目標充滿希望。
而如果孩子無法克服懶惰,能力受限,他就會產生自卑感,無法正常發揮自己的潛能。
我們需要學會鼓勵孩子,而不是夸獎孩子;學會用正面的方式引導,而非負面地批評打壓。這樣,孩子會更有主動感,去獲得勤奮、克服懶惰。
人生6年,說長不長,說短不短。
孩子在這6年里,不斷地發展著自己的能力,也不斷調整對自己和對世界的認知。
他對事物的看法,是積極還是消極的、是主動還是被動的、是充滿好奇還是毫無興趣的,這些認知和行為方式,都早在這6年里奠定了基礎。
孩子的「黃金6年」,希望你沒有看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