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學后家長們心中的焦慮也開始不斷累積:
·孩子玩瘋了,一點學習狀態都沒有。
看似一切都已經準備好,但其實不然。
從身體到心理、從知識到性格、從孩子到家長的多方面、多維度的準備。
01
身體健康 VS 心理健康
若問家長們: 你們對孩子最大的期許是什麼?
相信所有的家長都會給出相同的答案: 健康。
也因此,我們應該多帶孩子到戶外進行鍛煉,打球、爬山、郊游、騎行,在廣袤的大自然中,放松心靈,從而獲得身心的雙重愉悅。
有一個問題: 運動對兒童的成長幫助有多大?
奧運會冠軍吳敏霞直言:運動的幫助,是天性的釋放、身體的鍛煉、心態的培養。
在她25年的職業生涯中,她收獲了很多,既領悟了「毅力」的真正意義,也鍛煉了心智,她說:
「運動對于一個人意志力的鍛煉、毅力的考驗,甚至心性的打 磨、性格的養成,有著難以替代的作用。」
除了身體健康之外,作為家長,我們更應由表及里,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讓他們能夠開心地享受悠長的假期,也能自由地在知識的海洋中暢游。
少給孩子一些壓力,多給孩子一些關愛,當他們在家長的呵護下,有了充足的安全感后,他們才能愉快地投入到開學后緊張的學習生活中。
一部紀錄片中, 一名12歲的孩子跟著爸爸再次來到 一家精神病院就診。
這一次,兒子一下吃了20片安眠藥。
經過治療,孩子脫離了危險。
醫生囑咐爸爸要注意孩子的狀況,而爸爸卻非常為難地說:「還有兩天就要考試了。」
一邊是健康,一邊是成績,很明顯,這一次,他們選擇了后者。
這樣的選擇,無疑會毀掉孩子的后半生,因為, 一旦失去了健康,孩子的人生也就沒有了意義。
因此,身為家長,我們需要關心孩子的健康狀況,唯有孩子們有了強健的體魄、健全的心靈,他們才能笑著走進校門。
02
他律學習 VS 自律成長
假期結束前,不少家長都會因為孩子的作業而萬分崩潰:
馬上都開學了,怎麼這作業才剛剛開了個頭?
說好的各種計劃,結果都一塌糊涂,一個都沒完成。
于是,他們感嘆: 讓孩子自律,真的好難啊。
其實,自律這個詞包括兩個方面:自和律。
所謂「自」,就是孩子能夠激發起內心的強大動力,自我約束,自我成長;
而「律」,是指給孩子制定規則,要求他們自覺主動地學習。
我們需要為孩子制定學習計劃,溫柔而堅定地執行,不能因為孩子累了、哭了、困了就放棄,要知道, 在執行的過程中,一次放松就會帶來幾十次幾百次的放松。
李玫瑾教授曾經分享過她和女兒的故事。
一次,女兒想要一個東西,被拒絕后,一哭二鬧三 上 吊,但她沒有妥協,直接把女兒帶回家。
任憑女兒在旁邊哭,她沒有給予回應,只是偶爾給孩子遞上一張紙巾。
女兒哭了一會兒,見媽媽絲毫沒動搖,便自我作罷。
規則執行的時間長了,會內化為孩子的一種習慣,孩子也就從「他律」走向了「自律」。
我的一個朋友,就是那種寬嚴并濟的媽媽。
每個假期開始,她會和孩子一起制定假期學習計劃,并且明確規定,如果完成了,就會得到獎勵,反之,則會受到懲罰。
之后的整個假期,她都不會再過問作業情況,直到假期過半,按照約定,她會認真檢查計劃的執行情況,如果孩子做得好,她就會非常開心地帶孩子出去旅游。
這樣的做法,她輕松,孩子開心,是一種雙贏。
因此, 身為家長,我們需要用計劃和規則約束孩子的行為,幫助他們從「他律」走向「自律」。
03
希望要增 VS 失望要減
從舒適的假期狀態切換到緊張的學習模式,孩子們會不想上學,打不起精神……
開學前,我們應該和孩子一起,制定新學期的目標,讓孩子在目標的驅動下努力前行。
蘇格蘭哲學家托馬斯·卡萊爾說:一個人沒有目標,就像是一艘船沒有舵。
哈佛大學曾經針對一群智力、學歷、背景都相似的人做過一個跟蹤調查:
他們中間27%的人生活沒有目標;
60%的人目標比較模糊;
10%的人有短期規劃;
3%的人有明確的理想,并制定了清晰的長期規劃。
他們對這些人進行了長期的跟蹤, 25年后,他們的人生走向截然不同:
·27%的沒有目標的人,成為社會底層,生活潦倒,艱難度日;
·60%目標模糊的人,成為社會中下層,生活穩定,沒有什麼特別的成績;
·10%有短期規劃的人,處于社會的中上層,從事醫生、律師、工程師等職業;
·3%有長期規劃的人,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成為了各自領域的成功人士。
在給孩子樹立目標的同時,我們還要告訴孩子,新學期里一定會有很多困難,或許會被老師 批 評,或許會因為成績不理想而感到挫敗,或許會和同學起爭執。
面對這些不如意,我們一定不能失望,不能沮喪,更不能退縮。
曾經看到過一個視訊,很受感動。
一個名叫石塚麗太的年僅3歲的孩子,在海邊的台階上練習滑板。
他小小的身影一次次摔倒在台階上,卻一次次重新站起來。
這樣的孩子,不畏困難,堅持前行,他也一定會擁有絢爛的未來。
因此, 身為家長,我們需要用目標激勵孩子成長,讓他們成為一個「心中有目標、心底不失望」的優秀的孩子。
04
雙向溝通 VS 共同準備
我們更是要和孩子平等溝通,用我們的真心打開孩子的心門,鼓勵孩子說出內心真實的想法,抖空內心,輕裝前行。
《哈佛幸福課》的講師泰勒·本·沙哈爾博士, 在回答「在未知的世界里如何尋求安穩感?」這個問題時,提到了一個概念:日常儀式。
他指出,當我們一次又一次地連續做一件事時,就會給我們一種安全感。
因此,我們需要給孩子一個固定的時間,和他們一起讀書、游戲、看電視、玩游戲,在有說有笑的親子陪伴中,增進和孩子之間的互動,提升和孩子之間的情感聯結。
例如,每個假期開始時候,都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假期計劃,在計劃的最后,則是給家長自己的任務:定期檢查作業、調整心態、多陪孩子一些。
整個假期下來,除了按照約定定期檢查一下假期作業的進度之外,剩下的時間,我就和兒子一起郊游、看電影、逛街、吃美食。
內心深處,每個家長都應希望能夠成為孩子信任的朋友,能夠聽到他分享的各種開心和不開心,了解他的想法,知曉他的內心。
因此, 身為家長,我們不能獨立在孩子之外,我們需要認真參與他們人生成長的每一件事。
05
曾經看到過這麼一句話: 假期才是孩子的分水嶺,孩子是大步向前,是原地不動,還是激流勇退,都取決于假期中的表現。
假期,不僅是孩子的假期,開學,更不僅是孩子的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