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家庭中,教育的主力通常是媽媽。孩子出了問題,大家的第一反應往往是媽媽沒帶好,沒盡到母親的責任。
事實也確實如此,統計數據顯示, 在我國42%的媽媽在孩子的教育中獨當一面,32%的孩子教育問題是由老一輩承擔,而爸爸們起主導作用的占比不超過12%。
這個數據多少有點扎心, 爸爸的貢獻率竟然比不上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但妳知道嗎?在孩子的成長中,爸爸真的很重要,他的態度和做事方法會直接影響孩子的未來。
兒童心理學家杜布森曾說: 孩子的自我價值和自信。都和父親直接相關;
美國耶魯大學一項長達12年的研究結果,也驗證了這一觀點。他們跟蹤調查了一批由父親帶大的孩子,對這些孩子在智商、精力、溝通能力、以及學習成績方面做了全面的統計。
最后他們發現: 那些由父親帶大的孩子智商更高、抗壓能力更強、學習成績和交際能力也都明顯強于其他同學。
這個研究后,越來越多育兒專家認可這一理論。爸爸對孩子而言是特殊的存在,他是孩子獨立生存堅實的后盾,更是孩子對抗世界時特別的力量。
尤其爸爸能做到以下4點,更容易培養出優秀、獨立、生存能力強的孩子。
愿意蹲下來和孩子說話的爸爸
我們大人會習慣性居高臨下地跟孩子說話,尤其爸爸們,很少看到男性愿意蹲下來跟孩子說話。
但心理學家已經證實,當大人蹲下來與孩子說話時,孩子會感受到被重視和關愛。我們中國,大部分家庭中爸爸通常是更有話語權的一方,孩子們也普遍將爸爸視作權威。若爸爸愿意蹲下來和孩子交流,會更容易讓孩子父母對自己的尊重。
愿意蹲下來跟孩子說話的爸爸,其實是在身體力行地教孩子站在別人的角度上觀看世界。李開復先生曾說過這樣一段話:
孩子面前, 家長若一直是高高在上的長輩,孩子就會變得膽小被動,這種孩子20年前的企業很需要,但在今天卻很難適應社會。我們更希望培養快樂、樂觀,懂得彼此傾訴的孩子。所以我做爸爸后,我一直告訴自己要放下架子,像朋友一樣拿出時間與孩子玩。
深以為然,當爸爸習慣性端著架子與孩子相處時,孩子就會默認這是與權威的相處方式。時間一長, 等孩子遇到其他權威人士時,就會習慣性將自己的姿態放的很低,有時甚至會變得很自卑。
美國精神病學家威廉.哥德法勃說: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要把孩子當成與自己人格平等的人。
當爸爸蹲下時, 拉近的不僅僅是身高上幾十厘米的差距,更是心靈上的平等溝通。只有這樣孩子才會愿意敞開心扉,形成真正親密無間的父子關系。
愿意放下手機陪孩子的爸爸
不得不承認,爸爸們普遍都工作繁忙,這導致大部分爸爸在家也是手機不離身。工作也就算了,然而不少爸爸即便在家閑著,也要拿著手機一直刷,常常對帶孩子視而不見。
我國的 《國民家庭親子關系報告》中顯示,有將近7成的爸爸在陪伴孩子時,一邊低頭刷手機,一邊催促孩子學習讀書,是不是有些諷刺?
之前就看到一個報道,一位父親帶孩子期間,由于忙著回微信,導致孩子不慎誤入建筑工地,掉進了一個樁孔,最終釀成了悲劇。
這樣的教訓過于慘痛,真的要勸那些一回家就開始刷手機的爸爸們,多抽點時間陪陪孩子,哪怕每天只有半小時。
李承鉉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自己帶孩子后做了一個決定:遠離手機,專心帶娃。這個轉變來自女兒的一句話,一次帶女兒玩,lucky說: 爸爸,妳每次陪我玩,妳就拿著手機,我也要手機!
從那以后他就放下了對手機的執念,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了陪孩子這件事上。而女兒lucky小小年紀超高的情商,就是對他最好的回報。
人民日報曾發布過一篇名為 《爸爸,只要您能放下手機,我愿意用生命換》的文章,文章里一位3年級的小朋友寫到: 爸爸,我想要的不是滿屋子的零食,也不是最高級的手機,更不是高級的玩具,我想要的只是您能放下手機跟我一起玩!
孩子要求真的很簡單,但有多少爸爸能做到,我們就不得而知了。但妳知道嗎?事實證明那些愿意放下手機陪孩子玩的爸爸,更容易養出專注力高,執行能力強的孩子。
愿意「肯定妻子付出」的爸爸
看過一個短片《家務事》,講述了一位年邁的父親去女兒家做客,卻發現女兒下班后不僅要忙著洗衣做飯、收拾家務、給丈夫端茶送水,還得打電話處理工作的事情。而下班后的女婿,卻只是在一旁悠閑地享受著。
這樣的畫面,深深地刺激到了年邁的父親。但他卻沒有任何資格和勇氣站出來指責女婿,因為年輕的時候他也和女婿一樣,從來都是對妻子所做的事情視而不見。
父母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以后會影響孩子對家庭的定義。習慣當「甩手掌柜」的父親,會讓孩子產生本該如此的錯覺。孩子們會認為女性的付出理所當然。那麼當他們長大之后, 女孩就會變得像媽媽一樣疲憊而忙碌,男孩則會坐享其成,對他人的付出毫無感恩之心。
很顯然在這樣缺乏愛與尊重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很難形成正確的三觀。
若爸爸愿意肯定媽媽的付出,便是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他不僅能溫暖媽媽的心,也能給孩子樹立榜樣,讓孩子看到真正的家該有的模樣。
如果說 母親的教育是滴水穿石,那麼父親的教育就是點石成金。希望各位在外打拼的爸爸們,也能多留一點時間給孩子,不妨就在這個假期開始試著遠離手機,多陪陪孩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