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我不想學習了」,父母的回答,或決定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

Wendy媽 2022/07/18 檢舉 我要評論

學習是一個苦差事,但是不得不說學習也是 個體不斷進步的階梯。時下孩子們肩上的 學習壓力較大,在面對 「五五分流」的升學門檻時,家長們更是 不敢有半點懈怠。不過,對于 心智尚未發育成熟的孩子來說,學習的壓力很有可能會使得他們產生 不同程度的厭學情緒

那麼當孩子對父母說 「我不想學習了」的時候,家長們究竟應該 如何應對呢?如果只是把這簡單當成是 孩子在發牢騷的話,那麼這很有可能會使得父母們 錯過引導孩子的最佳契機

早些年間,人們認識 陳美齡是因為她 「甜歌女神」的身份,而近些年來人們再次認識她則是因為 她成功地把三個孩子送進了斯坦福大學。而事實上,陳美齡自身也十分優秀,她在 結婚生子后仍然 順利攻讀了斯坦福大學的博士

在談到 對下一代的教育時,陳美齡一再強調 學習的重要性,而她自身也正是 自律學習帶來成功的典范。在她年輕的時候,其 憑借著優秀的歌唱天賦被星探發掘,不過在其成為歌星后,她也 仍然沒有放棄繼續學習

據說陳美齡的父親在答應其簽約的時候就 特意提到「一定要把學習放在第一位,演唱只能為學習讓路。」

憑借著其 出眾的學習能力以及自身對于學習的熱愛,當歌手的熱度逐漸沉寂時,她仍然能夠憑借著 自身知性的身份特征獲得公眾的認可,并且在教育方面擁有一定的 話語權

在接受訪談的時候,陳美齡提到,在她小的時候自己確實 也更傾向于唱歌而非學業,但是也正是因為 有了父親的堅持,所以她在收獲大眾的鮮花和掌聲時 也沒有放下學習。而事實也證明,當年父親的諄諄教誨在她以后的人生中也確實成了指路明燈,讓她的人生厚度能夠有機會得到加持。

事實上,就中國現狀而言,努力學習并不一定意味著將來就會擁有光明的前途,但是不得不說這確實也是一條對于普通人來說更容易實現的進階之路。

當孩子說「媽媽,我不想學習了」時,他們真實的內心世界是怎樣的?

學習本身就是一個 不斷自我提升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自然也會 遭受一些挫折。當他們向父母抱怨自己不想學習時,這很有可能就意味著他們正在學習中遭遇挫折并且被其產生的 負面情緒所裹挾

在父母看來,孩子所表現出來的不想學習的心態無非是 想要偷懶,但是事實上,在當下面對 激烈的學業競爭以及超強的學業壓力時,身處于學業困境中的孩子們,他們常常會處于一種無 助且沮喪的狀態之中。

從另一個角度而言,當孩子說自己不想學習了的時候,他們真實的內心世界其實是希望父母們能夠給予他們恰當的幫助,而 并非是批評或者指責。孩子們自身對于挫折以及困難的 承受能力十分有限,比起批評和指責,此時的他們 更需要鼓勵和支持

當孩子不想學習時,父母錯誤的應對方式會造成哪些不利影響?

在聽到孩子提出自己不想學習的想法時,大部分家長都會采取一種 強硬的措施逼迫孩子「硬著頭皮」學下去。在父母看來, 學習是一件理所應當的事,所以他們無法在這件事上 給予孩子足夠的同理心

即便父母們清楚地知道,隨著時代的發展,當下孩子們所承受的學習壓力遠 比自己想象的要沉重的多

也正是這種過激的引導方式,使得孩子們 內心的真實訴求無法被看見,也正是因為這種 缺乏同理心的應對方式,使得孩子們在無助和沮喪中 無法快速擺脫消極情緒的困擾。父母們自認為為孩子創造了十分優越的學習環境,但是殊不知對年幼的孩子而言,他們所承受的很有可能 是充裕的物質條件所不能夠給予滿足的

孩子說不想學習時,家長們應該如何正確引導?

1.對孩子的消極情緒保有一定的同理心

每一個孩子在學習能力方面存在著 個體差異,這也就使得他們的成績很自然的就會出現 高低之別。父母們應該對于孩子真實的能力水平有所了解,對于他們正處于的學習處境抱有一定的同理心。

在一個班級中, 擁有學霸級學習水平的學生畢竟是少數,父母在孩子的學業表現上更加應該持有一顆平常心。

2.注重孩子身上學習能力的培養

學習并 不是一件可以投機取巧,輕易走捷徑的事,想要讓孩子在學習上建立自信心,父母們就應該 注重其身上學習能力的培養比如說專注力、自制力

在培養孩子學習能力的過程中,父母們勢必要 多花費一些時間和耐心,但是如果家長和孩子都能夠對此有所堅持的話,那麼相信這對于孩子的學業發展一定會是很好的助力。

3.在恰當的時機下幫助孩子獲得成就感

當孩子在學習中獲得一定的成就感時,他們在面對學習中的困難和挫折時就會更加有自信。當孩子在學習上有 厭倦懈怠的情緒表現時,家長們可以通過 設定小目標的方式,幫助孩子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 獲得成就感滿足

在孩子自我評價體系建立的過程中, 來自外界的「好評」會幫助他們更容易建立起正面的自我評價反饋,所以,在孩子獲得成就感滿足時,家長們也可以及時地 給予其恰當的鼓勵和認可,以此來 強化成就感的刺激作用

事實上,大部分孩子都向父母抱怨過自己不想學習了,唯一不同的是,不同的家長給予孩子的是完全差異化的應對反饋。聰明家長更懂得以此為契機,對孩子做好學習力的培養和引導。

結語:

在孩子的教育中,父母們應該拿出極大的同理心,這樣才能夠在某種程度上和孩子實現教育的共鳴。當孩子說「我不想學習了」的時候,家長們請蹲下來抱抱眼前的小人兒,父母的鼓勵和理解很有可能就是他們擁有學習能動性和持續力的力量來源。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