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給孩子的是愛,還是溺愛?
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說:父母過度養育孩子,在中國是個普遍問題,我們把孩子當作寵物和溫室里的植物養大,還常常自我欣賞這一過程,直到孩子獨自面對世界手足無措。
每個父母都愛孩子,無私奉獻,但有的父母愛著愛著,就「過了」,過猶不及就成了溺愛。
1、孩子優先,父母靠邊
因為是孩子,所以得優先考慮孩子,這種看似無私的愛,其實是溺愛。
有一次,我媽買了車厘子,洗好,端給兒子吃,兒子剛伸出手,我媽立刻指著另一個車厘子說:「你挑這種深紅色的,這種甜,好吃。」兒子接下來就只挑這種顏色的車厘子吃。
後來,我發現不論是吃飯,還是吃水果,我媽都會下意識告訴兒子,挑哪種會比較好吃,我兒子愛吃粉條,她就會把自己碗里的、盤子里的大部分粉條都給兒子。
我媽的口頭禪是:主要得考慮娃,我們大人都無所謂。
雖然現實情況是,孩子的教育支出確實占據了大部分的家庭財富資源,普通家庭的父母都會從自己這頭「努力節流」。
但是炒了一盤好菜、吃貴的水果這種事情,完全沒有必要優先孩子。
一顆深紅色的車厘子吃不垮我們的荷包,但卻給孩子的自我認知造成不小的誤解:我是家中最重要的人,我有權享受最好的東西。
一個長期被優先對待的孩子,會變得自私自利,不知父母疾苦,更學不會感恩。
2、孩子能做的,父母也要幫忙
明明孩子自己有能力做某件事情,家長卻非要上手幫忙,這種愛,就是溺愛 。
我曾經在餐館目睹了一場隔代育兒沖突:一個四五歲的小男孩,一邊盯著ipad里的動畫片,一邊張開嘴吞下奶奶喂過來的飯。
坐在旁邊的媽媽說:孩子自己會吃,你讓他自己吃,別喂了。
奶奶說:他自己吃就不吃青菜,我給他這麼喂,你看他吃得多好。
媽媽沉默了一分鐘后,突然發飆,啪的一聲扣倒iPad,搶過奶奶手里的碗筷放在孩子面前,吼了孩子一句:要麼自己吃,要麼別吃了!
我估計大多數家庭都會出現類似的沖突,
明明孩子自己會吃飯,家長非要上手喂。
明明孩子自己可以穿衣穿鞋,家長非要上手幫忙。
家長總是忽略孩子的能力水平,本能地認為孩子做不到,需要幫助,自己有義務幫忙。
過度幫助,就成了溺愛,結果是讓孩子錯失獨立成長的機會,從我想做,我能做,退化成我不要做,我不會做。
3、孩子一哭鬧,父母就妥協
當孩子的要求和規則、約定(前提是合理的)起沖突的時候,摒棄規則滿足孩子的愛就是溺愛。
有一年春節,我家親戚聚會,大清早八點多,姑姑的小外孫非要喝雪碧,怎麼勸都不聽,扯著嗓子哭,姑姑只好跑出去給他買,外面下著雪特別冷,大過年的,商店也不一定會開門,等了好久,姑姑拿著雪碧回來了,說是跑了好幾個地方才買到的。
顯然,姑姑的小外孫掌握了如何讓大人妥協的方法。
哭鬧是每一個孩子都會用地,試探家長底線的手段,越是溺愛孩子的家長,越怕這一招。
說好今天買了玩具,明天就不能買了,結果到了第二天,孩子哭鬧著又要買,家長拗不過,買了,孩子要,不能不買,反正也不貴。
說好只能看一集動畫片,看完就關電視,結果孩子哭鬧著要看第二集,家長拗不過,不關電視了,孩子哭多了嗓子疼,再看一集也沒什麼大礙。
溺愛不僅模糊了孩子的規則意識,還負強化了孩子的哭鬧發火行為,成為蠻不講理的「熊孩子」。
愛和溺愛的核心區別
著名作家麥家說:成年不等于成人,成人取決于成長。
愛和溺愛的核心區別在于:是否能讓孩子獲得成長。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愛的傾注,最終的目的是幫助孩子走向獨立,踏入人生,獲得在社會上生存的基本能力。
如果父母的愛,阻礙了孩子的成長,就是溺愛。
我們就拿孩子獨立吃飯這個問題來分辨愛與溺愛:
6個月的嬰兒,因為手眼協調能力不足,精細動作發展不足,我們給他喂飯,這是愛
2歲多的幼兒,已經具備手眼協調能力,使用餐具的能力,我們給他喂飯,且每次都喂,這是溺愛。
喂飯這個充滿愛意的行為,剝奪了孩子自己使用餐具,學習獨立吃飯的機會,沒有促進孩子的成長。
我們對孩子的養育方式,要與其年齡相匹配,要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意識。
如果一直把孩子放在「嬰幼兒」這個標準上,我們就會陷入「過度養育、過度保護」的溺愛里。
如何愛孩子,才能避免陷入溺愛
1、愛可以無條件,但得有規則
我們不要陷入一個誤區,認為無條件的愛,是指父母無條件滿足孩子的任何需求,有能力就給,沒有能力也要創造能力去給。
愛無條件是指:父母要愛孩子本來的樣子,不論高矮胖瘦、內向或是外向、學習好或是學習壞等等。
孩子不會因為做對了某件事情才配得上做我們的孩子,我們也不會因為孩子做錯了某件事情而嫌棄孩子。
在面對孩子的各種要求、需要糾正的事情上、需要培養的能力上,「用愛發電」是不行的,要制定規則,有所限制。
就拿孩子買玩具這個最常見的問題來說。
我們愛孩子,所以會給孩子買玩具,讓孩子獲得玩玩具的快樂,但是,孩子會出現天天要買玩具,還因為沒有金錢概念,選很貴的玩具,這個時候,規則和約束就要和愛一起執行。
跟孩子約定好,多久買一次玩具,每次買幾個,每個價格不超過多少錢。
孩子因此獲得的經驗是:父母會買玩具給我,他們是愛我的,但是我不可以無限制要買玩具,我需要遵守一定的規則。
2、愛需要指向成長
我們對孩子的愛,需要有一個思考:這個愛的方式,能不能幫助孩子獲得成長,什麼該幫,什麼不該幫,如何做,怎麼做。
這也是很多父母困惑的地方:我可以這麼思考,但是如何判斷呢?依據是什麼?
最簡單也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掌握孩子每個階段的基本成長需求。
1歲多的孩子,成長需求是自我意識發展,那我們的愛就是:多給他做決定、做選擇的機會,盡管他的決定看起來不那麼明智,也不會代替他做決定。
2歲左右的孩子,成長需求有情緒能力的發展,那我們的愛就是:接納他的發脾氣哭鬧,不回避會讓他哭鬧的事情,教會他如何識別情緒,用什麼方法表達情緒。
有目標、有方法的愛,才能帶來成長。
著名哲學家歌德有句名言,孩子應該從父母那里得到兩樣東西:根和翅膀
是啊,哪個父母愿意看到自己孩子折了翅、爛了根,然后墮入深淵?
既然大家都不想,那就別用「溺愛」來澆灌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