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3類原生家庭中長大的小孩,未來多半有領導力,更易得到賞識

Wendy媽 2022/12/21 檢舉 我要評論

我們都知道,一個人的未來發展與原生家庭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很多家長都希望自家孩子長大以后能夠成為領導,在事業上一帆風順,發光發熱。可你們知道嗎?領導所要具備的能力,其實有很大一部分是需要原生家庭來培養的。

心理學家認為,那些長大后有領導力,更容易得到賞識的孩子,他們多半是在以下幾類原生家庭中長大的。

本文配圖均源于網絡,圖文均無關

父母有遠見的原生家庭

原騰訊副總裁吳軍師在《見識》中提到過這樣一句話: 「一個孩子能走到什麼程度,跟父母有很大關系。」

如果父母們目光長遠,在養育小孩時舍得讓他們吃苦,舍得讓他們學會高度的自律生活,忍常人所不能忍之事,未來就不愁孩子們沒出息。

還記得《新生日記》播出的時候,我拉著老公一起看節目,體操世界冠軍劉璇的育兒方式引起了我們的注意。

劉璇在節目中可謂是一個十足的「嚴媽」形象,她為了兒子的身體著想,嚴格禁止孩子吃零食,冰淇淋、巧克力、炸雞等等,這些兒童最愛食品,在他們家幾乎絕緣。

而且小孩已經四歲,劉璇依舊會控制他每天攝入的鹽量,給小孩的食物要自己先吃一口,確認少鹽、少油、無辣才會給他吃。

除了飲食上的嚴格把控,劉璇還為兒子設置了生活以及學習作息表,每分每秒要做什麼事情,她都希望小孩能夠精準把控,學會高度自律。

每當孩子哭鬧著不想學習的時候,劉璇都堅決不妥協、不讓步,而是狠下心來告訴孩子:「這件事是每天都要完成的,你哭也要寫,不哭也要寫……」

就連老公都覺得妻子的做法對小孩來說過于殘忍。

可自古成大事者,都必須先「苦其心志」,如果沒有長年累月的積累,又如何能換來日后的「柳暗花明」。

我們如果希望孩子未來不要為生活吃盡苦頭,那麼就要讓孩子從小戒掉惰性,狠心逼孩子一把,或許能發掘出他們更多的潛能。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凡事都要講究循序漸進,以及因材施教,如果你家小孩確實抗壓能力相對較差,建議父母可以適當放寬要求、放低期待,以免起到反作用。

喜歡夸獎、贊美孩子的原生家庭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 羅森塔爾和雅格布森,提出過「皮格馬利翁效應」。

說的是一種社會心理效應,指的是學生會在老師的殷切期望下取得更出人意料的優秀成績。

其實,這個心理效應放在家庭教育中也十分受用,如果父母越是給孩子正向的鼓勵,多夸獎、贊美孩子的優點,鼓勵其行為,往往會讓小孩更加自信。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研究發現:人類本性中最深刻的渴求就是受到贊美。

尤其是對孩子們來說,父母是自己最信任的人,你們的每一句話都會對他們的成長起著決定性作用。

一個精彩夸獎孩子的父母,有助于培養孩子的「自我認同感」。

讓他們相信自己做的決定,并為其負責到底,這種魅力其實很容易感染到周邊人,讓別人信服你的決定是正確的,進而團結起來一起完成任務。

而這個本領恰好是領導所應該具備的,你們的存在就會像一根定海神針,讓整個團隊成員變得更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

尊重孩子想法和意見的原生家庭

對很多家庭來說,他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為一頭溫順的「綿羊」,聽話懂事,毫無攻擊性。

可這類性格放在生活中可能會招人喜歡,在殘酷現實的職場中,往往就難當大任。對領導來說,他們不需要一頭只知道按部就班做事的」綿羊「,更多的是希望能有一批有狼性、有想法的「領頭羊」。

另外,心理學研究發現,那些熱衷于替孩子做主,為孩子包辦一切的父母,往往很容易養出無主見的小孩。

他們會在父母一次次的「安排」之下,慢慢喪失自主選擇的能力,喪失扛事擔責的能力,遇上事情猶豫不決,習慣性地聽從別人的指揮,依賴別人的幫助。

這種特性是沒有辦法做成大事的,更很難當成領導。

反之,如果父母在教育孩子時,懂得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意見,鼓勵他們大膽思考、放心決策,這往往能夠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具有決策力,更容易得到賞識、受到重用。

李玫瑾老師曾經說過:孩子進入12歲以后,往往就是需要自主權的時候。

父母這時要學會「放手」,優雅地退出孩子的生活,讓他們當自己的主人,自己當家做主,這樣其實更能鍛煉孩子的獨立意識,未來更有出息。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