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就像牽著一只蝸牛去散步!育兒路上,你越是從容,孩子越是靈秀

Wendy媽 2022/04/16 檢舉 我要評論

孩子磨蹭,大人催促」的場景,在很多家庭中曾經無數次上演。

家長常常因為孩子的漫不經心而大發脾氣,之后卻又非常后悔。

有人說,在教育孩子這條道路上,父母的心在哪里,花就在哪里綻放。

深以為然,孩子做事拖拉、磨蹭,脾氣大、喜歡回懟家長,你催他、吼他、甚至想踢他……

卻不知,孩子已經留著汗、受了傷,面對孩子的種種磨蹭,我們不能亂了方寸,更要冷靜下來,穩住自己。

能夠穩住自己的父母,身上自帶光芒,照亮著孩子,也照亮著自己。

如此,才是真正悟透教育的本質。這個本質就是「 三分教,七分等」。

正如蒙臺梭利博士所說的:

每個孩子都有一個程序,他在某個年齡段該領悟什麼樣的問題,其實是固定的;

你沒有辦法強求,過分人為地加以干涉只會毀了他。

磨蹭?

孩子不是故意的,而是我們太心急

育兒路上,你越是從容,孩子越是靈秀。

然而,很多父母見不得孩子磨蹭,什麼事情都要催促一下。

只要覺得孩子做事情跟不上自己要求的節奏,就給孩子貼上「磨蹭」的標簽.

卻很少有家長弄清楚: 到底是孩子磨蹭,還是你覺得他比較慢?

孩子的生活節奏、生理節奏本來就跟大人不一樣,他們吃飯比成人慢、洗漱比我們慢...

這真的不是孩子在故意磨蹭,而是他們的能力就僅此而已。

「慢」的世界里,隱藏著孩子的成長智慧,和成年人不一樣,所有5歲前的孩子,都沉浸于「活在當下」。

他們慢悠悠地體驗,慢悠悠地重復,慢悠悠地探索,就這樣孩子的各種能力在慢悠悠中得到發展。

因此,判定孩子是否磨蹭,不應該以家長的節奏為標準,真正的評判標準應該是同齡孩子的速度。

法國思想家盧梭在《愛彌兒》中寫道:

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一個兒童的樣子。

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他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

所以,不要再催促孩子了,只要他的表現是大多數同齡人的模樣,足矣。

但如果孩子明顯低于同齡人的表現,就是做事磨蹭拖拉,該怎麼辦呢?

這里有幾個小妙招,家長可以借鑒一下:

一分鐘專項訓練; 停止催促,堅持表揚; 節約的時間由孩子自由支配; 從生活習慣訓練; 規定時間沒有完成,立即停止。

教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想要孩子戒掉磨蹭,父母就要嘗試和孩子一起放慢節奏,彼此相互接納。

因為,教育的目的不是把水桶填滿,而是點燃火種,跟著孩子成長的自然節奏,與他們共同成長。

叛逆?

每個孩子都會叛逆,這是好的開始

養育孩子什麼時候最令人發狂?我想經歷叛逆期的孩子,最令家長頭疼。

你說什麼孩子都聽不進去,還經常和你對著干,真能氣死人。

其實,這也不能責怪孩子,此時的他正在經歷人生當中的3次叛逆期。

這3個年齡段左右的孩子,很容易讓家長定性為「調皮」、「叛逆」;

但實際上,這是孩子成長必然要經歷的一個過程。

第一個叛逆期:可怕的兩歲現象。

2歲左右的孩子會經歷人生當中的第一個叛逆期,英語中有個專門的詞叫「 Terrible Two」,中文翻譯成「可怕的兩歲」。

你會發現,原先乖巧懂事的小天使,一夜之間變身成憤怒的小鳥;

稍有不滿意就摔東西、撒潑打滾,還經常把「不要」、「我就要」等詞兒掛在嘴邊。

為什麼會這樣呢?

蒙臺梭利博士指出,孩子剛出生的時候,沒有自我的概念,他和世界是渾然一體的。

但到了2-3歲之后,孩子經歷自我意識敏感期,能夠區分「你的」、「我的」之間的區別;

喜歡說「不」,堅持自己的想法,不喜歡別人的幫助。

這個時候,你就會覺得孩子很執拗、固執,甚至有點無理取鬧。

第二個叛逆期:7歲愛唱反調的「小大人」。

7-9歲,是孩子從幼兒過渡到少年的階段。

進入小學階段之后,孩子學習到了很多知識,有了強烈的獨立思想意識,從心底里感覺自己是個大孩子了,不再是小孩子了。

這個「小大人」會極力地去掙脫父母的掌控,處處和父母唱反調。

這個年齡段,孩子自尊意識更強,處處想挑戰各種規則,尤其對父母的干涉、吼叫,會進行頂嘴,以示抗議。

第三個叛逆期:12歲青春期的焦慮與不安。

12歲之后,孩子的身體發生了翻天覆地般的變化,思維認識上也日漸成熟,有了自己的主見。

這個階段的孩子會依據個性發展,家庭環境和心理生理發育等問題,出現不同程度的「唱反調」表現。

孩子既希望得到他人的認同,又害怕遭遇否定,而顯得敏感多疑,多愁善感。

青春期的孩子,已經開始往大人的方向上轉變了。

他需要尊重,需要一點屬于自己的空間和秘密,需要家長民主地對待。

而這時候,如果家長繼續用管小孩子的那一套來約束他、控制他,他肯定會抵觸、抗拒,產生叛逆心理。

叛逆不是孩子的問題,也不是解決不了的問題。對于孩子的成長來說,叛逆不過是暫時的。

只有經歷了叛逆期的掙扎與痛苦,孩子才會慢慢成熟。

面對處于叛逆期的孩子,家長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有足夠的耐心,去理解孩子的行為和內心的真正需求。

用你的愛去包容他,愛護他,引導他走出這個人生當中的「黑暗期」。

犯錯?

不要急于批評,多給孩子試錯的機會

孩子犯錯后,父母常常采用的懲戒措施不外乎以下幾種:指責或訓斥、諷刺或挖苦、罰站或體罰。

罵也罵了,罰也罰了,下一次孩子還會犯同樣的錯,為何你的懲罰對孩子不管用?

當孩子犯錯后,我們的第一反應不是斥責孩子,而是要蹲下來,問問孩子,剛才發生了什麼事情。

了解一下孩子的真實想法是什麼,他為何要這麼做?

孩子犯錯后, 往往由于恐懼心理而不敢說實話,如果父母再嚴厲斥責,更不會知道事情的真相,也無法知曉孩子為何要這麼做。

當孩子犯錯的時候,家長一定要沉住氣,先安撫一下孩子的情緒,問問他如何打算處理這件事情。

「你打算怎麼做?需要我的幫助嗎?」

從孩子的陳述當中,家長也能透過孩子的行為,發現孩子的需求是什麼,孩子這樣做的動機也就一目了然。

對于一些無關緊要的小錯誤,家長不要急于批評孩子,讓他大膽去探索。

成長路上犯錯不可怕,但連「試錯」的機會都沒有,那才是最可怕的。

哪怕在成人角度來看是錯的、沒有意義、沒有價值的事,只要孩子沒有人身安全,就請等一等,讓孩子去試錯吧。

在所有幼兒教育體系中,唯獨蒙臺梭利教育有著試錯的教育,而這主要體現在教具的錯誤控制上。

蒙氏教具的錯誤控制這一特性,并不是注重讓孩子改正錯誤,而是讓孩子在可控的范圍內不停地試錯。

從而發現自己當初所進行的每一步操作,都會產生一個不一樣的結果,進而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教育孩子,就像牽著一只蝸牛去散步。

我們催他,唬他,責備他,拉他,扯他,甚至想踢他,可我們忽視了孩子像蝸牛一樣,已經盡了全力。

當我們放慢腳步,我們發現孩子的內心還是那麼善良,對我們的愛還是那麼深。

不妨耐心一點,放慢腳步,用心感受孩子的每一點成長和進步。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