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真誠表達感受代替對孩子發泄情緒,孩子會比我們想象中更懂道理、更積極改正。
前幾天和女兒逛超市,突然傳來一陣東西掉落的聲音。
循聲望去,圖書區的地上一片狼藉,旁邊站著一個拿著書的小男孩和他的爸爸,面面相覷。
女兒認出那個男孩是她同學,拉著我去幫忙。
我本以為會目睹「大型訓娃現場」,沒想到卻看到一番和諧的景象:
爸爸負責撿書,男孩負責把遞過來的書擺到架上。
看到我們,爸爸還逗趣:「這孩子力氣大,只想拿一本,結果拽下來這麼多……」
這位爸爸的反應堪稱典范:孩子闖禍后,能夠心平氣和地和他一起收拾殘局。
女兒很是羨慕,問我:「媽媽,你以后能不能也不對我發火了?」我回想起日常那些「揪心時刻」:
上學快遲到了,她還在「細細品味」著嚼了5分鐘都沒咽下的飯;你講題講得熱火朝天,她的手在桌下專心摳橡皮,一臉無辜地看著你;放學回家寫作業,一個小時要喝6次水,上5次廁所;
每一個情景光想想都讓人血壓飆升。
我不禁思考:父母要如何平衡「生氣」和「發脾氣」之間的關系呢?
亞里士多德曾說:
每個人都會發怒,這很簡單。
但向恰當的人,在恰當的時間,以恰當的動機,用恰當的方法,表達恰當程度的憤怒,卻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易事。
可見發脾氣是個技術活。
「初階」父母亂發脾氣
孩子有樣學樣
周末,鄰居家的孩子果果來找我女兒玩,可沒玩一會兒兩個人的意見就出現了分歧:
「娃娃穿這個衣服,要配這雙鞋子才好看,快給她換上。」
「不,我不喜歡你那個,我要自己選。」
果果直接上手,非要給娃娃換她選的鞋子。
女兒沒提防這招,氣得大哭。
果果見狀更氣,把手里的娃娃狠狠地摔到地上。
待兩個孩子平靜下來,我問果果為什麼發脾氣。
果果說:「妹妹不聽話我就發脾氣,媽媽就是這樣的。」
果果家就住隔壁,果果媽吼孩子我是早有耳聞:
這麼簡單的題你不會?
字寫成這樣,重寫!
下次再不聽話,看我不把你扔出去,養個寵物都比你懂事……
美國心理治療師雷吉娜·帕利指出:
真實的父母會不耐煩,也會發脾氣。但他們并不會為所欲為,也不會傷害和侮辱孩子。
孩子本身就是一個「狀況百出」的存在,他們大多數時候都無法如父母所愿乖巧聽話,有時甚至會在父母自顧不暇時「火上澆油」。
但即便這樣,父母也不能隨意粗暴地對孩子發脾氣,更不能將自己對生活的不如意遷怒到孩子身上。
尹建莉老師在《最美的教育最簡單》一書中說:
家長脾氣大造成的后果是什麼,我們大約可以這樣描述:
輕度后果孩子逆反、消沉、多疑;中度后果孩子成年后脾氣暴躁,愛抱怨或抬杠,為人苛刻;重度后果嚴重抑郁癥,神經病人格。
不僅如此,孩子還會不自覺的把自己遭受的痛苦「消化吸收」,變成他們對待別人的方式。
美國布朗大學帕拉德教授曾做過一項為期15年的研究,研究對象是在父母情緒容易失控的環境中成長的孩子的變化。
結果顯示:兒時被父母通過吼叫來管教的孩子,成年后與戀人或配偶的關系緊張。
也就是說, 父母負面對待孩子的方式會被孩子繼承,成為孩子自己的行為習慣。
孩子從父母身上學會如何表達情緒和訴求。
一個亂發脾氣的父母,他們的孩子將很難懂得如何管理情緒,只能被情緒操控。
「中階」父母從不發脾氣
孩子存在教育缺失
知乎上有一個話題: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哪件事改變了你的育兒觀?
答友 @青青草分享了自己的體會:
女兒有一陣很喜歡用手扣插座孔,我天天追著她嘮叨:「別碰、危險」都沒效果,後來只好用膠布把插座粘上,算是暫時「解決」了問題。
過年期間她去爺爺家玩,回家后對我說:「媽媽,我再也不碰插座了。」我開心又意外,這孩子怎麼突然想明白了?
原來在爺爺家時她又要扣插孔,幸好爺爺看到,大吼一聲:「別動!」她才停下。
隨后,一向溫和的爺爺破天荒地沖她發了火。女兒哭得稀里嘩啦,但這次教訓也讓她真正聽懂了,以后再也沒有碰過插座。
這件事讓她反思,平時自己對孩子事事溫和或許并不恰當。
在孩子眼中往往看不到危險的存在,這時如果父母不用嚴厲的語言讓她知道其嚴重性,就是父母最大的失職。
心理咨詢專家李松蔚說:
「發火」在孩子的教育中有獨特的價值。
成人對孩子吼叫,是傳遞一種行為的底線。如果不吼叫,孩子永遠不知道哪些行為是不被允許的,是越界的。
斯賓塞在《家庭教育》一書中說:
孩子犯錯后家長不管教,便會給他們強化這樣一個印象:孩子你沒錯,你的行為不會帶來任何的后果。
父母在該管教時不發脾氣,孩子就認識不到事情的嚴重性,也就不會認真對待這件事。
這種對孩子的縱容,會讓他們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高階」父母會發脾氣
孩子收獲成長
《去情緒化管教》一書中說:
對孩子有效的管教應該達成兩個基本目標:
一是讓孩子們聽話,去做對的事情;
二是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和道德判斷能力。
在一期《爸爸去哪兒》中,戚薇的女兒Lucky站在一個帶輪子的手推車上玩。
爸爸告訴她,這很危險,把她拉下來。
隨后爸爸要去拍攝再次提醒女兒:不要摸那個車,誰知沒一會兒Lucky就又上車玩了起來。
這下爸爸發了火,命令孩子立刻去罰站。
Lucky仰天大哭,不斷的喊著:「不要不要」。
爸爸沒有心軟,克制著情緒說:「這個很危險,我不讓你摸可你還是摸,就要罰站。」
這時Lucky沉浸在自己的情緒中根本聽不進去,還是繼續哭鬧。
爸爸等她安靜下來,再次說明了自己發脾氣的原因。
恢復理智的Lucky聽懂了爸爸的心意,表示「再也不摸了」、「我想要抱抱」與爸爸和解。
這是一次成功的安全教育。
雖然爸爸發了脾氣,但并沒有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和安全感。
有了這些心理上的保障,她能將更多的注意力聚焦到修正自己的錯誤,得到成長。
很多父母在管教孩子時擔心發脾氣會對他們造成不良影響,這里有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法:
1. 就事論事,不發泄情緒、不侮辱人格
孩子犯錯后,父母給予指出是必要的,但切記要就事論事。
冷靜地看待問題的產生,不要發泄自己的情緒,更不要把孩子的行為錯誤上升到人格層面。
比如孩子沒考好,有的父母會說:「告訴你好好復習,你就是不聽」,甚至下一句就責罵孩子「笨」;
孩子不小心丟了東西,被指責:「做事冒冒失失干什麼都不行,以后就是一事無成」。
這樣的語言非但起不到管教效果,反而會讓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都受到傷害,親子關系更加緊張。
2. 說理之外,更要建立情感連接
很多父母發脾氣會專注于「講理」,忽略和孩子的情感溝通。
被這樣對待的孩子會越來越不愿意和父母交流,甚至對父母心懷記恨。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一書中說:
如果我們沒有真正的和孩子產生情感連接,無論說什麼,在孩子眼里都是虛偽的,都是想對他進行控制。
美國心理學家丹尼爾西格爾提出,要想與孩子進行情感連接需要分成4步進行: 表達安慰、認同、傾聽、反射你所聽到的。
比如孩子在被父母教育后心情沮喪,我們可以先抱抱他表達安慰,接著說:
「沒關系,誰都會犯錯,媽媽小時候也會這樣。」然后耐心傾聽孩子訴說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并給于積極的回應。
這樣,孩子會覺得自己依舊是被關愛的,自己做出改變是有價值的。
3. 及時放過,不要糾結于道歉的形式
孩子犯錯,我們不必要求他們必須說出「對不起」、「我錯了」之類道歉的話。
因為道歉,尤其是做錯事情后的當眾道歉是帶著羞恥感的,是需要孩子放下自尊來爭取對方原諒。
而對于自尊心強的孩子,哪怕他心里很愧疚,也不好意思當面道歉。
這時父母要明白,孩子不說并不代表他不想悔改。
他們會用其它方式來表達歉意,比如眼神的交流、關心父母的話語、求抱抱等動作。
每個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都離不開父母的愛和管教。
這兩者緊密結合、缺一不可。
沒有愛的管教是冰冷的,不被人接受的;沒有管教的愛是放縱的,不明智的。
愿所有的父母在愛孩子的同時,別忘了管教,讓他知道自己行為的底線;
在管教時也要讓孩子感受到愛,讓他明白即便是做錯了事,自己也依然是父母的寶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