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著名的教育學家馬卡連柯曾說過:父母給子女的愛不夠多,那麼子女就會感覺到痛苦。但是,過分的溺愛,雖然是一種偉大的感情,卻會使子女遭到毀滅。
01 溺愛,等同于在「毀滅」孩子
小圣小時候一直和爺爺奶奶生活在農村老家,上小學的時候,父母終于買了房,便接小圣過來讀書、生活。
缺席了兒子這麼多年的成長,小圣媽媽總覺得非常愧疚,然后便有了「補償心理」:小圣想要什麼、想做什麼,媽媽都百依百順。
有一次,小圣因為沒見過披薩被其他小朋友嘲笑是「鄉巴佬」,小圣就動手打了那個孩子。
然后媽媽向那個小朋友道了歉,只是,回家之后 媽媽不但沒有責怪小圣,甚至孩子將錯攬在自己的身上,覺得是因為自己沒多陪伴小圣,多帶他出去長長見識,才讓小圣被別人嘲笑。
逐漸的,小圣變成了家里的「小霸王」。一旦爸爸媽媽無法滿足自己的要求,小圣就大發脾氣、不寫作業,甚至離家出走。
媽媽一直覺得,是因為自己缺失了小圣的成長所導致,總覺得等小圣再長大些,就好了。只是,隨著小圣的長大,媽媽卻發現問題越來越嚴重:逃課、賭錢、上網、早戀、大手大腳花錢等等。
媽媽這時候有些害怕了,卻不知道該怎麼辦。
因為「虧欠」所以想要「彌補」,這種溺愛心態,直接將孩子推向「毀滅」。
02 每個人的心中,都藏了「兩個我」
為什麼會有「溺愛心理」?其實,每個人的心中,都藏了「兩個我」,這「兩個我」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家長給孩子的愛,是否為溺愛。
第一個「我」是「內在的父母」
內在的父母,就是指現實生活中,我們作為父母這個角色,與內心中理想父母角色的內化。
其實,這就是「教育理念」的差距。家長理想中的教育模式與現實會給到孩子的教育模式的相互碰撞與融合。
這第一個「我」,就已經有不少父母潛意識里就給了孩子溺愛。
第二個「我」是「內在的小孩」
「內在的小孩」其實就是父母自己小時候。
父母也有自己的童年,他們會將孩子當成自己小時候, 按照自己曾經的幻想、愛、缺失來滿足孩子。
比如,老人總是喜歡強行喂孩子,希望孩子吃得飽飽的,就是因為他們那個年代吃不飽穿不暖,他們不斷讓孩子吃,就是在滿足自己的物欲;
再比如,父母喜歡給孩子買各種漂亮的裙子,滿足孩子各種物質要求,就是因為自己童年的時候非常渴望漂亮的裙子,物質缺乏,所以,他們在滿足孩子的時候,就是在滿足自己童年的缺失。
父母在滿足自己「內在的小孩」,表現是犧牲自己滿足孩子,其實,真相就是寵愛了自己,犧牲、溺愛了孩子。
所以,父母們都應去反思一下自己對孩子的愛,到底是按照孩子的想法去愛孩子,還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愛孩子。
03 5個常見的溺愛行為,不少家長誤以為正常
了解了「溺愛心理」的起因,那麼家長再對照一下這5個行為,或許家長們一直覺得這5個行為是非常正常的愛孩子的行為,殊不知,這些愛,就是「溺愛」。
行為一:孩子才享有的「特殊待遇」
你們家誰的地位最高?
孩子。
如果你的答案是這個,那麼你們家也很有可能是溺愛孩子的那一款。因為疼愛孩子,尤其是獨生子女又或者家人喜歡的某個性別的孩子,在家里,孩子總能處處受到優待。
這類孩子,也會「恃寵而驕」,優越感爆棚。時間長了,孩子會逐漸變得自私自利,只在乎自己的感受,不會去關心他人。
行為二:對孩子的要求「無條件滿足」
孩子想要什麼,就給什麼。若是有些什麼沒能給到孩子,家長就滿心自責。甚至有不少父母,可能家里條件也就那樣,但是他們覺得「苦啥也不能苦孩子」,所以自己省吃儉用,也得滿足孩子,哪怕孩子的要求有些無理。
又或者有些家長覺得,自己小時候太苦了,所以不想孩子也苦,于是對孩子各種滿足。
被「無條件滿足」溺愛長大的孩子,不但不知道珍惜,喜歡浪費,長大之后更不懂如何「體貼」別人。
行為三:對孩子「過分保護」
「過分保護」其實也是一種溺愛,只是,很多家長覺得比較正常的事情。
這點尤其出現在寶媽身上,總想要確保孩子「絕對安全」,從而不讓孩子和其他小朋友玩,甚至也不讓孩子出門,日常是孩子的「小尾巴」,一直跟著孩子。
這樣養大的孩子,往往容易膽小、無能、依賴心理強。尤其是男孩,容易長成大家口中的「媽寶男」。
行為四:孩子犯錯家長「袒護」
孩子犯錯的時候,有些家長總是喜歡說:「孩子還小,長大了就好了。」又或者會對別人說:「你一個大人,怎麼還和孩子計較?」
孩子在一個沒有「是非觀念」的環境中長大,長大之后,只會犯更大的錯。
行為五:孩子出現意外的時候家長「大驚小怪」
我們也曾這樣過。
開心果小時候摔跤了,我們也擔心她有沒有磕到哪里,然后就會立馬關心:有沒有哪里受傷啊?疼不疼?媽媽抱抱……
然后我們發現,開心果 越來越嬌氣了,膽子也越來越小。
原來,這也是一種溺愛。
孩子小時候,其實是啥都不怕的,不怕黑、不怕摔、不怕蟲子等等,也就是所謂的「初生牛犢不怕虎」,摔跤后能夠自己爬起來繼續玩,看到蟲子還會湊上去摸一摸。可是 為什麼孩子越來越害怕呢?因為我們大人總是「大驚小怪」。
孩子摸蟲子,家長:「哎呀,這個惡心,別碰!」
孩子晚上出去玩,家長:「外面有大野貓吃小孩呢!」
孩子生病,家長:「哎呀,怎麼辦,又生病了。」
在出現這些小意外的時候,孩子其實一開始都是無感的,但是家長的大驚小怪,會讓孩子覺得這是一個了不得的事情,然后越來越膽小,越來越嬌氣。
懦弱,便逐漸開始緊緊跟隨著孩子。
愛,不是越多越好。
父母愛孩子,也要記得先愛自己,愛自己的另一半、父母,再去愛孩子,孩子才懂得,什麼是健康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