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自律意識的孩子,更容易成功!別光羡慕,4招教你培養一個獨立自律的好孩子

Wendy媽 2023/07/13 檢舉 我要評論

所謂自律,就是在沒有人監督的情況下,也能自我鞭策、自我要求,實現個人的成長和進步。所以,自律是一種積極向上的力量,家長應該重視,早點教會孩子。

最近,我看到一個話題,叫做「自律的孩子,長大有多優秀」。

01

我們首先應該意識到: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發展規律,需要父母給予不同的養育方式。每一個育兒方法都不是機械式地生搬硬套、照搬照抄就能見效,更重要的是理解方法背後的本質,結合孩子的性格與家庭環境的不同,靈活使用。

我的兩個娃都是我親生的,但是性格迥異,需要不同的引導方式。

比如:

兩周前他倆剛剛參加了一次跆拳道比賽,都得了銅牌。但是,兩個人對這個成績的解讀卻是不同的:

9歲的淏仔說:我踢得不好,教練可能會生氣。我應該再踢好一些,我本來有能力拿銀牌,都怪我表現不好,我太緊張了……

7歲的玥玥說:我踢得非常好,每個動作都對,都很標準。是評委評得不好,不然我應該拿金牌的!希望以後的比賽再也不是這樣的評委了。

當成績不如意時,一個向內看,自責;一個向外看,他責。

一個需要鼓勵,引導他看到自己做得好的地方,越來越自信;

一個需要引導她正確分析問題,正確認識自己,看清自己與對手的差距。

在學習上,兩個孩子也有很大的差異。

淏仔上一年級的時候,每次做作業情緒波動都很大,尤其遇到不會寫的作業,或者又耗時又麻煩的作業時,就會發脾氣或者哭。他的一年級是我一天一天地陪過來的。

玥玥上一年級就獨立寫作業,不需要我陪,她自己一個人安靜地坐在學習桌旁,晚飯前基本就會把作業寫完。 可是,當時我沒有意識到,玥玥高效自律的寫作業習慣沒有形成。直到二年級作業量大了,她有時候居然能寫上五六個小時,能寫到晚上九點多。所以,我從二年級開始陪她寫作業,培養她專注、自律、高效的學習習慣。

不止我這兩個性格迥異的孩子需要我不同時段培養高效自律的能力,其他孩子也是如此。我接觸到很多的孩子,學習上出現的問題五花八門,有的讓父母極為頭疼。

比如:

寫作業總是三心二意,一會出來要吃的,一會出來要喝的; 有的孩子十幾分鐘都坐不住,寫著寫著就開始玩上了; 有的孩子做作業總是很拖拉,拖到十點十一點才能勉強完成; 有的孩子回到家非要先看動畫片,看起來又沒完沒了的; 有的孩子寫作業就是圖「快」,不去管質量高低,做完就行,字寫得很爛,口算錯一大片……

出現這些情況,都是因為孩子的「自控力」不足。所以,無論孩子性格如何,除了少數天生懂事省心的孩子之外,大多數孩子都需要後天培養「自控力」(自律能力)。

千萬別說「快別給家長找事兒了,讓孩子們自己成長吧,慢慢就會了」這樣的話!

因為即使是我們成人,自控力(或自律能力)也非常堪憂。不然,你可以想想你睡覺的時間,你拿起手機後是否按照計畫的時間將手機放下?你是否按照你的規劃在看書和工作?……

成人想要提高自控力都不容易,想讓孩子自己學會自律,更是難上加難。

自控力,是需要引導和培養的。我們越早培養孩子自律,用的心力越少。越晚培養,就越難;因為惰性和壞習慣一旦養成,想戒除太難了。

02

自律需要從小培養

自律的孩子,都擁有一個像開了掛的人生,讓人羡慕。只不過想要孩子自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從小培養。

即使天才如朗朗也一樣,小時候的朗朗雖然喜歡鋼琴,但是對於小孩子來說,練琴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好在,朗朗的父親給他定下了一個學習時間計畫,什麼時候彈琴,什麼時候可以休息都列了出來,朗朗就只要按照計畫表上來做就好。

那時候的朗朗,一天大概要練琴6個小時,雖然過程會比較痛苦,但最終還是堅持了下來。

所以直到至今他還把每天練琴列為必做的事,即使有時候因為需要工作會比較忙,他還是練完琴才去休息。

可以說,朗朗的成功,有很大一部分是因為他的自律,如果沒有他的自我約束,朗朗可能早已經成為另一個「傷仲永」了。

自律是一種習慣,也是一種能力,父母如果能夠從孩子小的時候就開始讓他有這種習慣,那麼長大了他也能擁有自律這種能力。

03

擁有一個自律的孩子,

是多少家庭夢寐以求的事情。

我們希望,放學回到家,孩子就能主動去寫作業;

我們希望,手機放在身邊,孩子也對它不會沉迷;

我們希望,每天不用陪讀,不用吼得自己和孩子都懷疑人生......

然而,自律的孩子並不是天生的,一個自律的孩子的養成,縱然有孩子自己的原因,而其背後的家庭教育也是至關重要的。

如何培養自律的孩子

1、説明孩子認識和管理時間

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說:「不能管理時間,便什麼也不能管理。時間是世界上最短缺的資源,除非嚴加管理,否則就會一事無成。」

但現實情形卻是:我們的孩子做事總是磨磨蹭蹭,寫作業總是拖拖拉拉,做什麼都沒有效率,結果生活、學習一團糟。

培養孩子的自律性,就需要引導孩子養成有效地管理時間、高效地利用時間的好習慣。

2、成為孩子的夥伴

好的父母,會嘗試與孩子成為朋友。天生的輩分關係,以及孩子對父母的依賴,都會讓孩子對父母有敬畏感。

嚴厲的父母,會讓孩子懼怕,被動性學習、做事。這樣的孩子,源之父母的幸福感是很有限的。

我們要嘗試跟孩子交朋友,放低自己的姿態。要經常和孩子傾心交談,常常鼓勵孩子,讓孩子知道你一直關心他、愛他,父母是可信賴的夥伴、幫手,長此以往,孩子會產生另類的親切感。

3、培養孩子能為之堅持的興趣

現在很多孩子都沒有堅持做一件事的毅力,遇到困難後就退縮。毅力就是努力的堅持,只有咬牙堅持度過「山重水複疑無路」,才能迎來「柳暗花明又一村」。不管孩子多聰明,智商多高,如果沒有毅力也很難成功。

培養孩子的毅力,我們可以從孩子的興趣出發。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孩子對自己感興趣事情,會更加願意堅持下去。

4、不隨意打擾孩子

當孩子安心做一件事時,父母不應隨意打斷他而讓他做另外的事。但在完成一小部分學習內容後,可以讓孩子休息一會兒吃點好吃的,聽聽歌曲,做做操,以此來作為孩子完成一項階段性任務的獎勵,而不至於使孩子的學習太乏味。

約伯斯有句話說:「自由從何而來?從自信來,而自信則是從自律來!先學會克制自己,用嚴格的日程表控制生活,才能在這種自律中不斷磨練出自信。」

我們希望孩子有自由,就一定要讓孩子有自律。要想孩子能夠自律,養成好的學習習慣,是需要日積月累的培養的。而一旦孩子在父母的培養下,擁有了自律的能力,他就能掌握自己度過每一天、每一年、每一個人生階段的方式,那將會是我們送給孩子的,最為寶貴的財富。

Wendy媽有話說:

希望每個孩子都能通過父母適當的培養,專注力和自控力越來越好,不斷努力成長,成為更好的自己。

溫馨提示:一個懂得自律的父母,才能養出一個真正自覺的孩子。在自律的這條路上,父母首先就要做好榜樣。要記得: 自律的父母,孩子都不會差。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