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年級躺平,三四年級要滑坡,父母再不重視,孩子發展要被耽誤

Wendy媽 2022/11/25 檢舉 我要評論

眾所周知,小學一二年級是整個小學階段打基礎的關鍵期,很多習慣養成尤其是學習習慣的養成大都是在這一階段中形成的。

從實踐中來看,小學一二年級一般相差不大,這從成績以高分為主且普遍接近的特點就能看出。然而到了三四年級之后,在班級群體中就逐漸開始出現兩極分化了,等到孩子上了五六年級的時候,這種差距就更大了,大到超出了很多家長的心理承受能力。

可以確定的是,小學一二年級是整個小學階段中打基礎的關鍵期。

這也意味著,如果家長不重視孩子這個期間的良好習慣養成,那麼,他們的整個小學階段將面臨著根基不穩、地動山搖的局面,嚴重者,可能毀掉孩子的整個小學階段,他們的發展要被耽誤。

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請家長朋友一定要重視小學一二年級的培養。

01 家長對一二年級存在認識上的誤區

和三四年級乃至五六年級相比,一二年級在課業負擔上相對更輕,比如一二年級不布置書面家庭作業。

這好處在于能減輕孩子過重的課業負擔,但壞處是容易讓孩子和家長都產生麻痹心理,認為小學學習不過如此,卻全然忘了一二年級恰恰是打基礎、養習慣的最重要時期,由此造成一些孩子在學習習慣上變得懶散,并把這種懶散的習慣帶進三四年級。

由奢入儉難,由儉入奢易。孩子一旦養成懶散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以后就很難糾正過來。

等到孩子上了中高年級之后,原先隱藏的問題就會一一暴露出來,學習成績下滑就不可避免了。

不難看出,孩子今后的學習成績如何,在一二年級就已初見端倪了。

02 一二年級是整個小學階段的關鍵

很多人都聽說過一種流傳很久的說法:三四年級是轉折期。簡單說,就是原先在一二年級成績都差不多的孩子,到了三四年級,就逐漸拉開了差距。

雖然一二年級有著知識結構簡單、難度淺顯的特點,但如果孩子沒有在這個階段中打好基礎,等到他們升入三四年級之后,就會因為之前基礎不扎實而發生「崩塌」的問題。

在現實中,有不少家長由于認知上的錯誤,并沒有真正意識到在一二年級打基礎、培養習慣的重要性,誤以為孩子在一二年級可以先玩玩,等到上了三四年級再去努力也不遲。

但現實情況往往事與愿違,等到孩子三四年級的時候,家長會突然發現孩子學習跟不上的問題,這才急急忙忙地去堵塞各種「漏洞」。

大多數孩子從一二年級開始,還處在一個看起來很好的發展趨勢,但好景似乎不長,等到他們三四年級的時候,不少人就開始走下坡路。這種現象就是很多人常說的「三年級現象」,

為什麼孩子會出現這種現象?難道孩子是越學越傻了嗎?

真相當然不是這樣,最主要的根源就是家長在孩子一二年級的時候,忽略了各種良好習慣和學習能力的培養,導致孩子掉了隊,和別人的差距越來越大了。

可見,一二年級確實是整個小學階段的關鍵,容不得半點的疏忽和輕視。

03 一二年級打基礎的關鍵之處在于養成好習慣、提高學習能力

當我們知道了一二年級很重要,接下來就是要解決如何打好基礎的問題。

如果解決好了一二年級打基礎的問題,孩子以后升上三四年級之后,就會順利得多。

一二年級打基礎的關鍵之處在于養成好習慣、提高學習能力。

這看似老生常談的話題,卻往往被不少家長有意無意地忽視了,使得孩子各方面的發展都落后于同齡人。

拉開孩子差距的是各種良好習慣,孩子越早養成,不僅能更早受益,還能大幅減輕家庭教育壓力。

對一二年級的孩子來說,他們一定要先養成的良好習慣主要包括這些:

1.堅持閱讀的習慣; 2.專注聽課的習慣; 3.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 4.自主學習的習慣; 5.課前預習的習慣; 6.課后反思的習慣; 7.認真書寫的習慣; 8.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習慣; 9.不懂就問的習慣; 10.積極思考問題的習慣。 ……

這些習慣的養成,決定了孩子未來人生的高度。

04 不同家長在教育方式方法上的差異,決定了孩子之間的發展差異

孩子之間的發展差異,實際上就是家長在教育方式方法上的差異。

作為家長,當孩子在入讀一二年級的時候,就要緊鑼密鼓地做好以下幾件事:

1.用良好的言傳身教來影響孩子成長。最理想的、也是最容易操作的教育,其實就是家長給孩子好的言傳身教,這樣的教育是無聲勝有聲。

2.給孩子多點陪伴。目的是為了滿足孩子的基本安全感,有利于孩子獲得成長的力量。

3.堅定而溫和地對待孩子。指家長在教育孩子上既要做到堅定,在教育原則和要求上不輕易妥協,但又要在教育方式上體現出溫和的一面。

4.積極配合老師。我一直都認為,只要是站在孩子的發展角度,家校雙方越是配合,就越是有利于孩子更好地成長。

結語

在減負新政的大背景下,我們家長更需要重視起一二年級的基礎教育工作。

只要家長真正重視起來,認真抓好孩子的良好習慣養成以及學習能力的提高等,就能讓孩子越學越輕松,輕松跨過三四年級的分水嶺,未來成為一個能掌控和駕馭學習的優等生。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